《它们》系列起源于参加成都社会组织“爱·有戏”发起的艺术驻地项目,驻地地点位于成都市青羊区苏坡街道,处在成都西三环边缘。
前期,街道提供了几个点位让艺术家们自主选择,我选择了地处苏坡街道清江社区,蜀鑫路109 号的林里中心,因为得知它的前身是保利·金香槟的售房中心旧址,这与我此前的研究项目《此房是我造》内容相契合。当我真正踏进这片秘境后,却发现它原有的身份属性对我的吸引力骤然消失,围绕、繁茂、隐匿在林里中心周围的大片荒野草木真实且迷人。
跳脱出建筑本身的这片外部环境成为我此次社区驻地的研究对象。通过与社区交流,我了解到保利·金香槟在完成它的地产任务后,这片区域便被社区收回,后又相继被打造为社区花园餐厅、社区火锅、社区老年食堂等。时至今日,此处已被荒废两年多,逐渐形成一片隐秘的森林,成为溜鸟人的自发根据地。驻地初期,我选择将此地作为研究对象做项目时,社区也决定动工改建这里,林里中心即将被建设成清江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周围的这片野蛮森林也将变身为社区公共景观。
项目《它们》即在这样的背景下构思出来。《它们》目前有三个系列,分别为《它们I —保留》、《它们 II —转移》和《它们 III—重组》,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生长的项目。
在不远的日子里,林里中心面临着重建翻新的施工工作,周围的野生植被也将面临一系列变动。根据法国人类学家菲利普·德斯科拉[6]所述“几千年来,我们所改变的病毒、微生物、动物、植物,都与我们共享生命的宴席(有时是悲惨的)。认为我们可以离开生命链,生活在隔绝的泡泡中的想法是荒谬的。”“地球是一个共同的房屋,不再只留给人类使用。”放眼苏坡这一片区,构成它的团体除了人以外还有非人,那些已经在林里中心蔓延生根了近两年(有些时间更久)的野生植被,同样也是社区的一份子。当时仅有的一些不完整采集信息统计,约有70 多种植物(采集整理工作持续进行中),其中包括了最初栽培在林里中心的观赏性植物、本土野生植物、外来入侵植物以及有毒植物。
作品《它们》主要聚焦在这些植物上,《它们I —保留》是作品的第一部分,试图用VR(虚拟现实)技术这种最直接快速的方式将这片植物秘境保留下来,随后将印有VR二维码[7]的海报以游牧的方式张贴在苏坡街道的不同点位,供附近的人扫描二维码进入这片社区秘境,了解认识这些社区植物。这次公共活动始于2022年10月16日,结束时间不限。
对我而言,这是一次为不被看见的事物的发声,也是跳脱出白盒子空间而游荡在街头的展览。这系列项目通过搭建暖房实验室,物理转移林里中心的植物,并将林里中心现有的各种材料废料进行回收,并在暖房实验室中二次利用。
暖房实验室是一个透明的空间,易于组装、游牧、可以储存物品,它置身于这片位于林里中心街对面的草坪上。我将它看作一个“类温室”,一个形似玻璃温室但并不具备功能性的透明小房子,它更多的是一间实验室、一个工作坊、一处事件发生地,与周围的环境和社区产生联结。
将本身扎根于林里中心的野生植物养护于“类温室”中并不现实,且这一行为又回归了温室所附加的“殖民色彩”。所以移植过来的植物并不都放在空间内,大部分栽种于空间外。少量位于空间内的植物是期望移植活动能与周围居民产生对话,让公众在此过程中逐渐由“察觉”或“注意”到“观看”及“被观看”,再到“参与”慢慢加入此项目,润物细无声地连接维系着人与人、人与生态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也是我长期以来的工作方式:制造一个场景,让观众在起初不知情的情况下慢慢游玩进来。
《它们 II —转移》将持续开展一系列活动和工作坊来激活和延续林里中心的生态关照。1. 寻找居住在苏坡街道、对植物、生态环境有研究或是这方面的爱好者、兴趣者,进行长期合作,不限年龄性别,定期产生对话与行动,参与围绕林里中心开展的活动;2. 组建移栽小组,对林里中心现存的植物进行研究并制定可行的移植方案,艺术家本人不干扰决策,只作为小组发起人进行观察和记录。
这件作品展览于此次驻地的终期汇报展,通过在展览空间里用一个菲林照片组装成形似《它们II》中的“类温室”装置作品,搭建出一个小型的虚构植物博物馆。
我将此前在林里中心收集到的部分植物制作成标本,然后将其一一切割-拼贴重组-拍照记录,杜撰出35种虚构植物,并为其命名(包括拉丁学名)。虚构植物尽量做到以假乱真,需要人们仔细观看才会识破这场“骗局”,反之将会步入我设下的“陷阱”。
我希望观众在观看作品时,在接收作品信息的同时能结合自身经验、利用发散思维去阅读作品,不完全信赖艺术家/创作者,甚至抱着质疑的态度去审度。同样,在面临身处的社区环境中也利用同样的思维方式观察周边,除了直观地意识到周围的“人”,还能关注到那些非人类也跟我们居住在同一片土壤上。
参考材料:
[1] 是一种通过伸长或收回伪足来改变自身形状的细胞或单细胞生物。
[2] Greg Lynn,因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不规则的、生物形态的建筑而出类拔萃。他提出,随着计算机的使用,微积分可以在建筑设计的生成中使用。他就这些观点写了大量文章,其中《纽约时报》杂志转载的“Blobs, or Why Tectonics is Square and Topology is Groovy”文章中,他创造了“blob-architecture”一词,后来成为“blobitecture”建筑术语。
[3] 详情请看C-PLATFORM公众号文章《鹿栖驻地| 2020-2021入选艺术家郑敬祎往期作品》中《不可居住单元》(Unité d’Inhabitation)。
[4] Yona Friedman,1923年出生于匈牙利的法国建筑师,是建筑界的先锋哲人,城市规划师和艺术家。他最著名理论是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移动建筑”(mobile architecture)。
[5] 《艺术驻地是糖果,还是松土菌?》打边炉,2021年6月2日。
[6] Philippe Descola,法国人类学家。以研究亚马逊的希瓦罗人-阿秋尔族( Jivaro achuar)著称。他对人类与非人类之间关系的研究彻底改变了当代对生态问题的思考,著有《黄昏之矛》,《超越自然与文化》,《复数世界的组成》等论著,现为法兰西学院教授。法兰西科学院2012年授予他金奖。
[7] VR 中藏有66个通关小蜜蜂,信息来源于维基以及百度百科;VR中的电子音乐为原作,部分声音采样自林里中心自然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