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美术馆

 

溪·美术馆位于中国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清凉山鹿栖小镇内,山谷之间沿溪流而规划一座无墙露天美术馆,溪流环线全长7公里;境内森林茂密,溪水潺潺,幽静宜人,好似世外桃源。溪·美术馆毗邻武夷山脉北麓,距抚州市约2小时车程,正由于地处相对偏远,并无过多人文景观,却因此完整保留了原始的生态面貌;每立方厘米36万个负氧离子含量的无痕森林,让这片小宇宙别有洞天。

 

“当溪流遇见美术馆”一个看似浪漫的假想,将两个遥远的点,即溪流,人类艺术的元初之地;美术馆,生命记忆的留存之所并置在了同一时空中。通常意义上的美术馆空间形态与生产方式被消解后置入自然场域空间中,与光、空气和温度完美发酵。随着时空的推移,自然、人、物的关系在这里不断地被重新定义、组合或是更新。一座会呼吸的自然美术馆正在以其自身特有的方式开启它的未来之旅。

 

溪·美术馆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溪·美术馆将陆续推出生成计划、流剧场、森林学院等系列项目与活动,邀约艺术实践者、青年设计师、创作群体驻足山野,共同探寻自然认知和永续生活的关系;将艺术实践与人文思考留存于溪涧,以提高人们对自然林地与社会环境的价值认知和保护意识,促进人与生态的平衡发展。

溪·美术馆生成计划

 

溪·美术馆生成计划是溪·美术馆发展的重要构成和基础版块。有别于常规意义上的美术馆运行模式,溪·美术馆生成计划更加注重开放式、生长式、参与式的艺术创作实践与田野研究过程。通过长期与国内外的艺术家交流合作,让艺术创作深度根植于特定的自然场域与语境中,并将作品永久收藏展示于此。

 

溪·美术馆生成计划由鹿栖小镇·资溪清凉山主办,C-PLATFORM策划出品。计划将以年度发布持续招募、国内外艺术家及群体自主申请、国际年度推选人参与方案推选、入选方案驻地创作实现的形式,共同促成溪·美术馆的有机生长。
 
 

 

年度主题

 

幻境自然 ——

在这里,自然、物,或整个宇宙,都被认为是有生命的。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迷恋于自然与非自然之物的想象和虚构中。于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传说、神话便有了自己的雏形和听众。从北欧神话到东方传说,可以说,人类自幼就沉浸在想象与现实交错的致幻自然中,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这里所遇之物,山、水、石、林、人、鱼、鸟、兽,都有各自独特的形态和灵性。它们在空间中,又在时间外,一场幻觉现实主义的沉浸式戏剧正在这座冥想剧场中反复巡演。
招募作品数量

  • 10-20件/组方案

 

招募对象

  • 申请人主要为当代艺术创作与自然研究领域,创作媒介不限。
  • 具有3年以上创作经验的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
  •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及创作群体。

 

项目支持

  • 国际/国内往返机票与交通费补助(每人/组不超过5000元人民币)、指定住宿、共享工作室及每日三餐;
  • 入选作品方案将获得驻地创作材料费支持(资助金额视具体作品方案沟通协商确定);
  • 驻地创作过程中获得项目助理的专业支持,还有机会参与各类交流活动;
  • 我们鼓励并协助申请者积极申请国际文化交流资金支助您个人的申请方案。
时间安排

  • 方案征集时间:2020年8月1日 — 2021年7月31日
  • 方案评选时间: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复
  • 作品实现时间:视具体作品方案沟通协商确定

 

申请方式

1.申请人需准备以下材料:

  • 完整填写项目申请表(点击下载
  • 作品方案与计划
  • 个人网站或作品集

 

2.发送申请材料:

  • 唯一指定官方邮箱  info@c-platform.org 

邮件标题请注明:溪·美术馆生成计划申请

年度推选人

team_image

陈伟 | 中国

视觉文化研究者,策展人,艺术家,教师,C-PLATFORM联合创始人兼总监。2017-2019年间担任广东美术馆特聘策展人,2017广州影像三年展观察评论员、2016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策展人。曾供职于广东美术馆、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主要从事当代艺术策展与传播、综合材料与多媒体艺术、跨媒介传达设计方向的研究、策展与教学工作。200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美术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荷兰阿姆斯特丹G.R皇家艺术学院桑德伯格研究院访问学者,英国威尔士阿伯里斯特维斯大学艺术中心访问学者。其研究实践获得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威尔士艺术国际、荷兰文化国际合作中心、荷兰蒙德里安基金会的项目资助。2012年至今,主持C-PLATFORM工作,并持续围绕艺术介入、社会设计及可持续未来等相关议题展开探索实践。

team_image

加布里埃拉·马西埃尔 | 巴西

TAL科技艺术实验室平台的创办人和总监(2011年至今),里约热内卢EV_Largo艺术驻地项目联合艺术总监和策展人(2019年7月-2020年8月);The Wrong New Digital艺术双年展的联合策展人和大使(2013年、2017年);曾担任Re_Act当代艺术实验室(2017年)和Dotmov艺术节(2011-2016年)策展人。她近期策展项目包括了在巴西和国外的展览、艺术节、艺术驻地和特定场域项目。她的策展作品发表在:艺术研究地图;ArtRio;DasArtes;JooneJoonJax;Scandale项目;PIPA奖(巴西最重要的艺术奖项之一)等。

team_image

孟金兰 | 美国

中国艺术交流的合作发起人和主任,该非营利机构集合了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华侨群体的创意项目,支持并促进创意群体的交流与合作。自2013年起,中国艺术交流赞助了超过70位不同艺术家的项目。作为指导人,她为近50个不同地区已呈现的或计划中的驻地项目提供建议,并为新兴的创意组织者和艺术家团体提供指导,例如BUFU、YJC、上海社区电台等。她在美国和中国两地工作,目前在Prime Produce参与驻地项目。她曾担任Center for Media at Risk举办的展览“Meme Tactics”的联合策展人、纽约制造媒体中心(Made in NY Media Center)和孵化艺术、设计和科技的New Museum’s NEW INC的成员。

team_image

王晓松 | 中国

艺术评论人、策展人。2015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2006-2012年供职于何香凝美术馆,2015-2017年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策划及参与策划的部分展览有:“何香凝艺术的地·图·志——何香凝美术馆建馆十周年展览”(何香凝美术馆)、“移花接木——中国当代艺术的后现代方式”(华·美术馆)、“亚洲巡弋——物证”(关渡美术馆)、“始终是开始——周春芽(2015)”(澳门艺术博物馆)、“乌托邦·异托邦——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乌镇)、徐冰大型同名个展(武汉合美术馆)、“时间开始了——2019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乌镇)等。策展之外,注重以艺术家个案研究、文献编辑的方式介入当代艺术,先后为《当代艺术新闻》《Hi艺术》、“打边炉”等艺术媒体撰写专栏。著有《视线之下》及《靳埭强:身度心道——中国文化为本的设计、艺术与教育》(合著)。

team_image

杨健 | 中国

艺术家,主要从事录像和装置创作。他分别于2004及2007年在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被授予文学学士与文学硕士学位。2009年至2010年间,他入选荷兰皇家美术学院的国际驻地艺术家项目,并于2010年获得荷兰Stichting Niemeijer基金会赞助支持。2015年他获得华宇青年奖评委会特别奖。他的作品多次在国际知名的画廊、机构及公立美术馆展出。如:ZKM 媒体艺术中心,NJP 白南准艺术中心,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PSA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

team_image

亚斯曼·奥斯腾多夫 | 荷兰

研究员、策展人、荷兰扬•凡•艾克学院自然研究实验室主任;她长期活跃于亚洲、拉丁美洲和欧洲间的国际文化交流、艺术与环境项目的策划及研究,并在国际上多个艺术与生态项目/机构中工作,例如Julies Bicycle(英国)、竹园工作室(中国台湾)、Cape Farewell(英国)以及Trans Artists(荷兰)。她创办/主持的绿色艺术实验联盟(Green Art Lab Alliance),将欧洲与亚洲45家文化机构联结在一起,共同探讨研究人类对社会及环境的责任;她还是凡·艾克食物艺术电影节(2018)和未来材料银行(2020)的发起人,亚欧基金会(新加坡)和生态研究所(德国)共同出版的《Creative Responses to Sustainability》系列丛书的作者。


 
 
知识产权相关
入选作品将被主办方永久收藏及落地,著作版权归创作者所有;
创作者必须是创作方案的原创作者,并依法享有著作权。创作者保证提交的创作方案不会侵犯任何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知识产权,若如此造成任何纠纷,一切法律责任及给主办方造成的损失由作者承担;
主办方拥有入选方案及作品宣传、出版、展览及实施建议等方面的权利。
 
环境友好原则
鉴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溪·美术馆地处清凉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林地场域,我们倡导、建议申请方案更多使用可再生、绿色自然的创作材料。
 
特别说明
鉴于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与影响,方案入选的创作者若因交通受阻而无法如期成行,本次项目的工作人员将与创作者进一步沟通协调,尽力促成项目的落地。
主办
鹿栖小镇·资溪清凉山
 
 
策划
C-PLATFORM

 

特别感谢
GALA绿色艺术实验室联盟、中国艺术交流、TAL科技艺术实验室、中国欧洲艺术中心、Trans Artists、Hi艺术、ARTCONNECT柏林
 

 


 

鹿栖驻地

鹿栖驻地是由C-PLATFORM策划发起的一个由跨学科、跨专业、跨媒介等不同背景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参与,探讨特定空间场域可能性的国际驻地计划。鹿栖驻地计划将与不同类型的城乡空间、自然场域及特殊地理环境结合生成,通过聚焦具体的场域特点和问题诉求,邀约不同领域的实践者结合在地环境和语境,就未来生态、自然故事、有机城乡、永续生活等议题的驻地创作研究和参与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