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棵树”——重新认识生态中的自我
Mona Azadian在C-PLATFORM策划的“鹿栖驻地计划”中创作了生态艺术装置“Being Like a Tree”,探讨了人与自然的深层联系,融合了环境哲学与生态学的思考,旨在唤起人们对非人类自然元素的共情,并促进环境保护意识。...
Mona Azadian在C-PLATFORM策划的“鹿栖驻地计划”中创作了生态艺术装置“Being Like a Tree”,探讨了人与自然的深层联系,融合了环境哲学与生态学的思考,旨在唤起人们对非人类自然元素的共情,并促进环境保护意识。...
[vc_row row_type="row" use_row_as_full_screen_section="no" type="full_width" text_align="left" background_animation="none" css_animation=""][vc_column][vc_empty_space height="64px"][vc_single_image image="5863" img_size="full" qode_css_animation=""][vc_column_text]图片信息:3000公斤紫罗兰抵达,来自"Industrie des Parfums a Grasse",约1900年。佛罗伦萨阿利纳里档案馆 版权所有[/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 height="64px"][/vc_column][/vc_row][vc_row row_type="row" use_row_as_full_screen_section="no" type="full_width" text_align="left" background_animation="none" css_animation=""][vc_column][vc_column_text]戴恩·米切尔[/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 height="64px"][vc_column_text]展览时间2024年5月17日 – 6月8日 展览地点澳大利亚科林伍德Glasshouse Road 44号Gertrude Glasshouse画廊[/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 height="64px"][vc_column_text]艺术家戴恩·米切尔最新展览An Unbroken Surface ,由Hsuan L. Hsu撰文。[/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vc_column_text]米切尔在过去十五年里一直在探索香气及其分子所能唤起的体验,以及所揭示的不可见世界。他的新展延续这一研究方向,创作了一个沉醉、刺鼻、包罗万象的雕塑结构,弥漫在观众身体中,渗入画廊的空间。 An unbroken surface特意使用两种消费香氛材料来揭示一种残酷的必然:合成材料和天然材料的距离正在瓦解。这次展览探讨了我们居住的不同氛围,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同时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也取决于它们。通过在展厅聚焦这件作品,米切尔使用的这种合成型香气,也许比它所复制并摒弃的天然香气更易辨认。弥漫在画廊空间中的强烈香气可被视为通过人工合成手段对画廊进行野化的尝试,也可被视为渴望荒野体验的表达。 大部分博物馆和画廊没有气味,但展览An Unbroken Surface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将观众包围,并渗透到空间中,不断蔓延。它们在展览空间中制造出一种压倒性的感官污染,并渗透到Gertrude Glasshouse画廊以外的地方。 米切尔对于香气和气味的持续兴趣与视觉、身体、情感、时间、维度等多个阈值的停留能力,及它们在感官中的原始状态密切相关。气味对感官生成造成干扰,它引发不可见的感觉,具有时间性并制造混乱。它引起了一系列“令人目眩的认识论谜题”(Michael Taussig, Mimesis and Alterity, 1993),在世界与我们自身之间建立起复杂而模糊关系。展览最后一周,一家专业的犯罪现场清理公司将用臭氧发生器对展厅进行24小时除味处理。在此期间画廊将禁止入内,但整个除味过程将通过画廊的窗户对外呈现,作为展览最后的点睛之笔。[/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
[vc_row row_type="row" use_row_as_full_screen_section="no" type="full_width" text_align="left" background_animation="none" css_animation=""][vc_column][vc_empty_space height="64px"][vc_column_text] 布罗布 [/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vc_column_text]此项目由“鹿栖驻地-溪·美术馆生成计划”支持公共装置,占地约150平方米楠竹、藤蔓、麻绳2021[/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vc_column_text] 布罗布是英文单词blob的音译。 其来源于Blob-architecture(流体建筑)一词中的“blob”单词取自“blobism”和“blobismus”,这两个词是建筑中指有机的、阿米巴[1]形状的术语。“blob-architecture”一词由美国建筑师格雷格·林恩[2]创造,他于1995年在设计实验中用软件制出metaball有机形态的建筑。另外,“the blob”通常指“多头绒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这种微生物黏菌。 《布罗布》的灵感来自两个不同学科的交汇点产生的同一词汇:一个由“多头绒泡菌”蔓延而成的流体建筑,落地成一座户外流体装置,黏菌被我用藤蔓植物象征。 [/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vc_single_image image="5800" img_size="full" alignment="center" qode_css_animation=""][vc_column_text]多头绒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即“the blob”。[/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vc_column_text] 这件装置作品与《不可居住单元》[3]是同一系列,都是流体建筑。根据驻地的自然环境和提倡可持续的思路,我选择竹子作为创作材料。受法国建筑师尤纳·弗莱德曼[4]的影响,我将竹条固定成竹圈,拼接成流体建筑的形状,将自己的泡泡建筑实体化。 [/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vc_gallery interval="5" images="5801,5802" img_size="full" onclick=""][vc_column_text]《布罗布》概念图[/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vc_column_text]驻地时,我还发现与自己建筑装置形态相似的废弃虫茧,与我前期拟定的《布罗布》草图一模一样,它是银杏大蚕蛾的空茧。[/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vc_single_image image="5803" img_size="full" alignment="center" qode_css_animation=""][vc_column_text]散步时发现的银杏大蚕蛾的空茧[/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vc_column_text] 参与驻地前,关于材料的选用及如何固定成型,我已进行实验并制作模型。然而,驻地期间着手实际搭建作品时,才真正体验到现场环境与理想条件的差距。与城市不同,山里的微风、炊烟、雨露、鸡鸣、犬吠日复一日地影响着我的创作状态;绵绵春雨,影响着我的搭建效率及成品效果,一切进度都归顺于大自然的步调。无尽的细雨打散我的计划,却不断在日常生活中带给我惊喜:工作室后面的花园在几场春雨后突然冒出无数春笋,隔壁的老房子一夜间被绿色藤蔓包裹,干枯的草地探出绿色的苗。这一切使作品《布罗布》变成与自然相处、和解并不断调整的实验艺术项目。 《布罗布》成为与自然对话的载体,在时间的牵引下,竹圈的处理及后续藤蔓的生长充满不确定性,使这件作品像一个在田野中的实验剧场:我已写好剧本,等待万物作为演员陆续登场演绎,它在这里生长,与周围环境交融。这是我结束学生生涯后第一个驻留项目,此前从未来过江西,借由这次艺术驻地通过作品触及这片陌生的土地,丰富了自己原本的艺术创作。 [/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vc_gallery interval="5" images="5804,5805" img_size="full" onclick=""][vc_empty_space][vc_column_text]创作过程中,小镇的师傅们成为我的请教对象,怎么做竹子、用麻绳还是柳丁固定、搭建的技巧、如何适应当地气候等等。村民也对逐渐成型的作品产生兴趣,有提出建议“如果它能避雨,人住在里面多好。”有疑问“这个放在这有什么作用啊?”也有完全摸不着头绪的“小姑娘你在这做什么?”我回答“我在这搭个棚子。”“这个做好了我们可以发抖音呢?到时候一炮而红多好。”我的“文化理想”在实践的过程中,与村民的对话中,跟随自然的步调逐渐落在这片土壤中。[/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vc_gallery interval="5" images="5806,5807" img_size="full" onclick=""][vc_column_text]布罗布[/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vc_column_text]《布罗布》的位置位于205省道边上,这条道上过往车辆不多,路过的有每天散步的乡民,撒欢儿跑的狗子们,还有风驰电掣通往县城的公交车。大多数时间这里十分宁静。六月五日芒种,山里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太阳,我的焦急与阴郁也随着雨水的停止而消失,在烈日下开始了最后十五天的田野搭建作业。 从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到夏至,这片土地从我来时的睡眼惺忪到今日的生机勃勃,我的驻地生活即将画上句号。100天的时间,《布罗布》终于生长出来,田野的实验搭建带着青涩懵懂立足于此。走入其中会发现它高高低低,让人行动很不方便,并不符合大部分人的身高,却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动物漫步其中,它没有具体的服务对象,是一个开放性的建筑装置,持续地立在这里生长、被赋予意义。[/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vc_gallery interval="5" images="5808,5809" img_size="full" onclick=""][vc_empty_space][vc_column_text]“艺术驻地是糖果,还是松土菌?[5]”对我而言,是一百天不间断的梅雨,是蛙、蛇、蝎、蚁、蚊、蛛肆无忌惮地群魔乱舞,是雾里看花的修仙,但它确实是一份礼物。我将带着这份驻地创作的体验,和这的阳光在我皮肤上染的颜色继续踏向未知。[/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vc_single_image image="5810" img_size="full" alignment="center" qode_css_animation=""][vc_column_text]布罗布[/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 height="64px"][vc_column_text][1] 是一种通过伸长或收回伪足来改变自身形状的细胞或单细胞生物。[2] Greg Lynn,因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不规则的、生物形态的建筑而出类拔萃。他提出,随着计算机的使用,微积分可以在建筑设计的生成中使用。他就这些观点写了大量文章,其中《纽约时报》杂志转载的“Blobs, or Why...
[vc_row row_type="row" use_row_as_full_screen_section="no" type="full_width" text_align="left" background_animation="none" css_animation=""][vc_column][vc_empty_space height="64px"][vc_column_text]序言[/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vc_column_text] 我叫KIMVI,是一名在英国出生的越侨。我是一名行为艺术家,目前任教于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设计专业,现生活工作在苏州。自2022年6月至8月,我在江西省资溪县清凉山国家森林公园参加鹿栖驻地|溪·美术馆生成计划,在一座无墙的露天美术馆进行创作。来到这里,我既是外国人又是外来者,创作想法最终确定为建立一座跨文化桥梁,将当地村民、他们的居住空间和生态环境还有作为艺术家的我联结在一起。对乡村和自然环境的敏锐观察和体验构成我对这里的初步了解。通过参与驻地和与当地的频繁接触,一场关于乡土(vernacular)的对话生根发芽。这次体验由地方特色、日常交流、每天观察所组成,以这样的方式接近乡土(vernacular)让我能以更加个人化和舒适的方式,建立起对该地区特有文化的理解。从建筑和设计的角度出发,着重关注地域性和功能性,而非公共和纪念类型的作品呈现。 [/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vc_column][vc_column][vc_single_image image="5739" img_size="full" alignment="center" qode_css_animation=""][vc_column_text]图1 江西省资溪县清凉山鹿栖小镇 KIMVI摄[/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vc_single_image image="5740" img_size="full" alignment="center" qode_css_animation=""][vc_column_text]图2 江西省资溪县清凉山 KIMVI摄[/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vc_column][vc_column][vc_column_text] 抵达资溪县的那刻,我就被这郁郁葱葱、层峦叠嶂的山区地貌所打动。同时我也意识到在这里进行创作既需要符合村民的风俗和审美,又要能经受住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这将是一项具有挑战的工作。驻地创作的目标旨在融合自然和人造结构,这需要深入分析以致充分理解这些元素。我想限制自己仅使用简单的几何形状、来自当地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资源,并与当地社区和谐共处地工作。“重要的区别在于设计的风格方法,以及过程中对时间、地点和目的进行考虑的分析方法。[1]”这是来自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提出的概念,他的作品结合传统建筑原则和基于简单几何图形的前卫设计——圆形、方形和三角形是他作品平面和立面图的常见元素。” [/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vc_column][/vc_row][vc_row row_type="row" use_row_as_full_screen_section="no" type="full_width" text_align="left" background_animation="none" css_animation=""][vc_column][vc_single_image image="5741" img_size="full" alignment="center" qode_css_animation=""][vc_column_text]图3 竹竿——晾干T恤 KIMVI摄[/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vc_single_image image="5742" img_size="full" alignment="center" qode_css_animation=""][vc_column_text]图4 竹竿——晾雨靴 KIMVI摄[/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vc_row row_type="row" use_row_as_full_screen_section="no" type="full_width" text_align="left" background_animation="none" css_animation=""][vc_column][vc_empty_space height="64px"][vc_column_text]章节一[/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vc_column_text] 资溪县的株溪林场,密密麻麻种满了竹子,它们细长的形状主导着整片地区的景观。当我与项目策展人和鹿栖小镇的工作人员王师傅沿着小溪一起寻觅野生李子时,我立刻注意到竹竿在这里的不同用途。这些竹竿出现在村民的房前屋后,用于各种形式的生活家居,如搬运、悬挂和晾晒衣物——甚至放置橡胶雨靴(图3和4)。此外,我还看到竹子被用在建筑结构和农业方面,竹竿支撑着生长的植物,还有被做成稻草人,穿着旧衣服,保护农作物免受鸟类的侵害。回去的路上我提出是否能留下一些这样的竹竿。王师傅向我介绍村里的李师傅,李师傅给了我几根竹竿,我将竹竿带回鹿栖创想中心。 [/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vc_single_image image="5743" img_size="full" alignment="center" qode_css_animation=""][vc_column_text]乡村小记:艺术家观察村民使用竹竿后的记录[/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vc_single_image...
[vc_row row_type="row" use_row_as_full_screen_section="no" type="full_width" text_align="left" background_animation="none" css_animation=""][vc_column][vc_empty_space][vc_gallery interval="3" images="5716,5714,5717,5715" img_size="full" onclick=""][vc_empty_space][/vc_column][/vc_row][vc_row row_type="row" use_row_as_full_screen_section="no" type="full_width" text_align="left" background_animation="none" css_animation=""][vc_column][vc_column_text]水的收割The Water Harvest[/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vc_column_text]2015年, 黛比·赛蒙斯、 嘉斯曼·摩根·莱恩(Jasmine Morgan Ryan)材料:古方化学手工吹制玻璃瓶、再生水(grey water)、灯箱[/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vc_column_text]艺术家们邀请维多利亚州的居民收集他们工作场所或家庭用水,然后整合这些样本、收集者的名字和地址,作为装置作品的一部分。艺术家们将水样本的地理位置、收集者的名字一起刻在瓶子上。这些水样本与一件发光装置作品一起展示,水样本的摆放像地图上的标记,显示出居民收集水样本的积极性和意识的转变,即保护墨尔本自然资源,建设一个强复原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两件作品因在同个空间内的重叠展示而产生联系,从视觉方面表现出自然和人工相互合作的可能,创造了一个可持续的超级生态(super ecology)。《水的收割》是社会参与式装置艺术,通过鼓励墨尔本人收集雨水和再生水(grey water),用这个微小的行动,提高人们在生活方面对降水量减少和干旱的应对能力。该作品让墨尔本居民建造一个“人造蓄水区”而形成对供水系统的讨论。展览最后,艺术家将作品回馈给社区,为感谢每个人自觉地对墨尔本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水的收割》在以工作室为基础的艺术驻留项目中作为《集水项目》(The Catchments Project)的一部分进行展览,地址:Creative Spaces Carlton Connect Studio, LAB14。[/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vc_row row_type="row" use_row_as_full_screen_section="no" type="full_width" text_align="left" background_animation="none" css_animation=""][vc_column][vc_empty_space height="64px"][vc_empty_space height="64px"][/vc_column][/vc_row][vc_row row_type="row" use_row_as_full_screen_section="no" type="full_width" text_align="left" background_animation="none"...
[vc_row row_type="row" use_row_as_full_screen_section="no" type="full_width" text_align="left" background_animation="none" css_animation=""][vc_column][vc_empty_space height="60"][vc_single_image image="5661" img_size="large" alignment="center" qode_css_animation=""][vc_empty_space height="32"][vc_separator type="normal" border_style=""][vc_column_text]伊万·华雷斯 Ivan Juárez艺术家、景观建筑师、教育工作者。目前工作生活于波兰的弗罗茨瓦夫市。x-studio的创始人和负责人;Sensory Landscapes的创始人。鹿栖艺术驻地2020-2021溪·美术馆生成计划入选人。 个人陈述我主要的兴趣领域聚焦于探索艺术实践和不同环境学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成为一种媒介,从而在艺术、自然栖息地和社会间建立起诗意的对话。我认为艺术研究是通过更广泛的视野,来理解和审视我们周围的环境,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每个项目能以更多元的视角发扬光大。 我实践研究的项目将我们与环境以新的叙事方式联系起来,通过敏锐地干预实践,为新的邂逅预留出空间,重新定义自然栖息地与人类的边界。我的实践通过结合特定背景,强调其品质,提供沉浸式体验。此外,我的项目通过亲身体验与感官体验来探索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从构思开始,我的创作研究运用自然周期、季节变换、当地知识、材料与技法,与周围环境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项目与环境产生互动,产生了新的共存方式。[/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 height="32"][vc_single_image image="5667" img_size="large" alignment="center" qode_css_animation=""][vc_separator type="normal" border_style=""][vc_empty_space height="60"][vc_column_text] In Between 桧木+杉木亭 日本,神山镇,大和山 位于日本神山镇一座名为大和山的保护森林内,呈现着一种观赏自然景观的新方法。该地区被常绿林地覆盖,主要植被包括桧木、雪松。这个名为In Between的亭子由桧木和雪松树桩做支撑,架起两层雪松平板,形成一个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空间。宽大的木头框架展示着森林的一处“碎片”,为一个新的观察视角提供参考。通过这种方式,这座位于自然场域的亭子在真实的树林场景向传统水墨画致敬。这座亭子塑造出一片没有具体界限的空间,与周围绿色的环境融为一体,扩大视觉边界,形成一个大型的三维画布。参观者通过一块蓝绿色石头——青石进入,从这里,木头的香气和声音,伴随着视觉中树皮的纹理,形成嗅觉、触觉和视觉的体验。 x-studio工作室:伊万·华雷斯 项目施工:当地社区、伊万·华雷斯 项目施工指导:Mori san 项目策展人: 工藤惠子 该项目由Green valley及KAIR提供支持 [/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vc_row row_type="row" use_row_as_full_screen_section="no" type="full_width" text_align="left" background_animation="none" css_animation=""][vc_column][vc_empty_space height="60"][vc_separator type="normal" border_style=""][vc_empty_space][vc_column_text] 花园岛屿 有生命的实验室 澳大利亚,大蓝山区 《花园岛屿》是一件特定场域艺术项目,位于澳大利亚东部新南威尔士州,世界自然遗产的大蓝山区瓦勒万国家公园内。这个项目跟随一条跨越不同地形的导电线介入研究,建立起一座“有生命的实验室”。沿着一条环形道路,该项目在森林的划定范围内进行研究,这座包含各种动植物的花园岛屿,包含了不同层次的地方性景观,为人们提供了触觉、嗅觉、视觉(观察)、行走和听觉等综合感官体验。这个特定场域的介入式艺术项目象征性地对原始森林的一部分进行划界,并增加此处的物种多样性。本地植物物种、特有的动物群和对环境影响最小的人行步道将植物学和感官体验编织在一起。该项目为感官和科学方法以及社区知识传播建立起对话。 x-studio工作室:伊万·华雷斯 该项目由BigCi支持 荣获2018年BigCi环境奖 特别感谢:Rae Bolotin及Yuri Bolotin 植物群识别:Prue Gargano [/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vc_row row_type="row" use_row_as_full_screen_section="no"...
[vc_row row_type="row" use_row_as_full_screen_section="no" type="full_width" text_align="left" background_animation="none" css_animation=""][vc_column][vc_empty_space height="60"][vc_single_image image="5630" img_size="large" alignment="center" qode_css_animation=""][vc_empty_space height="32"][vc_separator type="normal" border_style=""][vc_column_text]李昶 Lisa Chang Lee,出生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伦敦和北京。她先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本科)和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研究生)。现任教于英国皇家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摄影系和版画系。李昶的作品跨越多维,运用影像,行为,互动装置,和平面媒介。关注时间,图像,经验和行为方式之间的交叠关系,在多元的艺术实践中探索东方性的内核,探讨个体与环境,当下和历史之间的流动性关联以及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身份的思考。[/vc_column_text][vc_empty_space height="32"][vc_single_image image="5631" img_size="large" alignment="center" qode_css_animation=""][vc_separator type="normal" border_style=""][vc_empty_space height="60"][vc_column_text] 林之曲 Serenade of the Woods 2018-2019 [audio mp3="https://www.c-platform.org/wp-content/uploads/2022/01/林之曲王贝贝现场和声版.mp3" preload="auto"][/audio] 《林之曲》是李昶和多位音乐界朋友的一次跨界合作。《林之曲》探索和推敲当代科技与东方自然主义之间的界限和可能,利用科技本身的无差别定律性和开放性去试图打破科技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实现和还原一种东方主义的“齐物论”自然观,通过计算机数据分析读取城市植物在风中的律动,将视觉元素转换为“共振”而生的音乐乐谱。 在合作中,音乐艺术家James Wilkie负责编程部分,特别编写并根据作品的核心理念运用法国作曲家奥利瓦尔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深受东方音乐和自然鸟鸣启发创造的有限移调调式。日常收集的影像素材通过电脑程序,计算每一像素点的运动数据和运动轨迹,生成音乐调式相应的音符。每一种植物又被赋予一种相对应声音形象的乐器,如同康定斯基在《点线面》中阐释的图像和声音的关系一样,《林之曲》则将这种视听联觉反向用于音乐中来,最终由多位音乐家演奏录音完成声音影像装置和结合不同展示环境的现场表演。与此同时,这些由风、植物以及算法生成的乐章被刻录成黑胶唱片和乐谱出版物限量发行,以开源的形式供任何人演奏。 团队成员 项目主创 李昶声音编程和剪辑 James Wilkie长笛演奏家 Rossana Ter-Berg大提琴家 Francesca Ter-Berg打击音乐家 王贝贝平面设计 尹春杨项目助理 柳青青、Jules Gulon[/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vc_row row_type="row" use_row_as_full_screen_section="no"...
溪·美术馆生成计划由鹿栖小镇·资溪清凉山主办,C-PLATFORM策划出品。计划将以年度发布持续招募、国内外艺术家及群体自主申请、国际年度推选人参与方案推荐、入选方案驻地创作实现的形式,促成美术馆的有机生长。 溪·美术馆生成计划是溪·美术馆发展的重要构成和基础版块。有别于常规意义上的美术馆运行模式,溪·美术馆生成计划更加注重开放式、生长式、参与式的艺术创作实践与田野研究过程。通过长期与国内外的艺术家交流合作,让艺术创作深度根植于特定的自然场域与语境中,并将作品永久收藏展示于此。...
[vc_row row_type="row" use_row_as_full_screen_section="no" type="full_width" text_align="left" background_animation="none" css_animation=""][vc_column][vc_column_text]C-PLATFORM × 爱德华·克莱兹德尔·汤姆森 项目简介 爱德华·克莱兹德尔·汤姆森(Edward Clydesdale Thomson,英国,1982年),苏格兰-丹麦艺术家,于2018年夏天,在荷兰东部的德伦特省参加了“融入自然”艺术双年展。展览期间,爱德华在霍尔廷维尔德建立了一间移动研究营。通过移动研究营,爱德华主要关注荒野上产生的不同形式的交流:可见和不可见的,语言和非语言的。他通过空间垂直划分(土壤之下,枝桠之间,云层之上)的方式来组织他的行动。这些行动包括:试图通过倾听石棚墓和墓地的声音感受与来世的联系,推测地下植物交流的图谱,绘制树木形态和生长密度的图谱,攀爬树木,雕刻树皮,建造庇护所,绘制天空的云彩,以及天体信号的示意,无线电广播的位置。 爱德华的作品关注的是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而非自然本身,若我们和自然之间有区别的话,因为在许多文化中,人们只有在文明进程的高级阶段才会从自然的角度来思考和谈论问题。在西方,文明通常意味着对自然的掌控,或者,自浪漫主义以来,意味着重新发现我们(自己)的纯自然状态。谁明白了其自身被自然所包容,就更能理解文化的意义——这对很多艺术家来说很重要。当爱德华从自然中衍生出主题时,他想质疑文化的惯例,尤其是艺术的惯例。一个艺术家是否能像猎人、管家或园丁与自然的关系一样,与自己的作品建立这种关系,意思就是,艺术家是否允许作品独立自由地生长,同时又保持其恒定,进行修整、引导、养育和收获?因此,爱德华在其作品中经常提到园林建筑,或历史上以及近代资产阶级室内装饰植物图案的使用,也就不足为奇了。 爱德华·克莱兹德尔·汤姆森自述 在这里,我开始认真地探索一直以来都在研究的关于可持续的主题,基于生态方面和实践部分的内容。从个人目标和价值观为出发点,希望能探索一种更加可持续的艺术经济形式,一种尽可能远离我们所处的“一次性社会”(throwaway society)的作品。在德伦特省的这次双年展中,我创作的作品名为“土壤之下,枝桠之间,云层之上”,一部可移动研究营(由农用拖车与温室组装而成),在长达两个半月的时间里成为了我的工作室。这段时间,我在户外工作,并用发现的材料进行回收和即兴创作,有些材料被制成了雕塑、乐器、装饰物,有些则做成了服装。对我来说,在一个空间中,用找到的材料进行创作,是一种过程,是学习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时间的流逝。在户外根据一天的节奏工作,产生了另一个维度的紧迫感,因为我得努力在可用的光线消失前完成当天的任务。这意味着要迅速做出决定,不断测试和尝试。这让我可以与周围的风景一起工作,与天气和光线联结在一起。我认为可持续发展问题和工具的循环使用与时间息息相关。时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宏大的议题之一。后工业资本的步伐在不稳定地加速。在艺术实践中思考循环利用,不仅需要与材料相关,还需要与用什么方式使用这些材料相关。我在里特维尔美术学院(Rietveld)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的一个点子是通过制作来思考。在 "融入自然 "中,我体验到劳动过程所产生的惊喜和某种由其产生的意想不到的空间:我探索了通过制作来思考。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产生了联系,它通过关注过程而非结果颠覆了以结果为导向的经济模式。 请点击下方链接阅读文章 土壤之下,枝桠之间,云层之上 week 1-3土壤之下,枝桠之间,云层之上 week 4-7土壤之下,枝桠之间,云层之上 week 8-11 相关信息爱德华·克莱兹德尔·汤姆森,目前生活工作于荷兰。他毕业于荷兰鹿特丹Piet Zwart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MFA);以及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建筑设计专业,获本科学位(BArch)。[/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