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LogoLogoLogo
  • EN | 中文
    • 关于我们
    • 未来文献库
    • 无界剧场
    • 想象力实验室
    • 鹿栖驻地
    • 机构资讯
    • 关于我们
    • 未来文献库
    • 无界剧场
    • 想象力实验室
    • 鹿栖驻地
    • 机构资讯

    声波花园

    C-PLATFORM × 麦莉丝

     

    项目介绍

     

    微风吹过时,人们经常可以听到树叶沙沙作响,这是植物借助外力的作用,并不是它本身发出的声音。那么植物自己可以发出声音吗?

     

    在巴西,生长着一种名叫“莫尔纳尔蒂”的树,在阳光明媚的白天,它发出的声音委婉动听,到了夜间,声音变得哀怨低沉,好像有人在哭泣。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植物遭遇严峻干旱时会发出一种“咔嗒咔嗒”的音响。研究表明,植物之间的确可以释放一种信号,相互交流,保持种群的稳定,但这种声音远远超过了人类的听力范围。于是人们想,是否有一种可能,可以把植物语言转化为人们可以辨识和感知的声音,甚至是一段美妙的乐章。

     

    出生于英国伦敦的“声波艺术家”麦莉丝·伊安森(Mileece  I’Anson),开发了一种技术,能把植物的生命转化为飘渺动听的声音。首先,她将电极附着在叶片上,收集生物电脉冲,然后将微电流传输到她自己开发的软件程序中,进而把数据转换成环境旋律和谐波频率。较于演奏一段格式固定的旋律,植物声音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给前来参观的人们赋予了自然的神秘感与遐想的可能。

     

    艺术家试图透过项目来引导公众重新认识植物、自然与生命。高速发展的消费文化和网络科技,更加催化了以视觉为中心的思维模式,相对弱化了人们的其他感知方式和对生命的认知想象。相比严肃理性的教化,麦莉丝的项目让人们从更加感性的角度,亲近自然,想象自然。

     

    植物是否有知觉,见仁见智,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植物虽然没有神经系统和神经节,但它们并非是麻木不仁的、等待被食用的碳水化合物。通过类似于真菌网络的物质,很多植物可以进行“通信”,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只是我们无法破译它们的交流方式罢了。就如同蜜蜂与花朵,如果我们缺乏某种智慧与想象,甚至都不会注意到它们彼此之间的信息联络。

     

    植物与生态环境及未来发展有什么关系?这还要从生命的起源说起。30多亿年前,地球上孕育出已知最早的绿色植物——蓝藻。蓝藻的出现是植物进化史上的重要飞跃,因为蓝藻含有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下可以制造营养元素,同时将氧气释放在大气层里,供给生命。依靠光合作用,植物将有机世界和无机世界相联。如此经过了几亿年、几十亿年的沧海桑田,植物王国才由较为低级的生命逐步演化至今。

     

    约3.5亿年前的泥盆纪中晚期,地球上第一次出现了森林。远古的森林不仅完善了生态环境系统,还繁衍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孕育了灿烂的文明;直到今天,我们的衣食住行依然离不开那些植物,用电、取暖、发展工业……远古森林为近代工业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能源财富。曾几何时,地球的一半都披着绿装,然而近一百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对于农业、工业的过度开发,全球的森林数量急剧下降——尤其是热带雨林。

     

    麦莉丝写道,“人们总是认为大自然可以被制服,人类永远不会感冒,永远不会感到太热或者太冷,我们可以拥有必须的所有食物,人类永远不会生病,甚至不会死去……”这如同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里呈现的世界,“数据”成为主宰社会的信条,基因工程和人工智能让“智人”有可能变为“神人”。然而现实真的会如此吗?

     

    相关信息

    麦莉丝·伊安森

    197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声波艺术家,环境设计师,互动生态学家。她设计的艺术装置富有跨学科性和互动性,融合了电子、艺术和技术,致力于让人们体验和思考与自然、有机体以及空间的关系。作品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白教堂美术馆(Whitechapel Gallery)等地展出。

    Date

    2018年6月15日

    Category

    未来文献库

    机构地址: 中国厦门 湖里区华昌路132号 华美文创园 C2栋2A单元 鹿栖创想中心

    Add: Lucitopia Creative Centre, Unit 2A, Building C2, Huamei Cultural & Creative Park,

    No. 132 Huachang Road, Huli District, Xiamen, China

    Email: info@c-platform.org

    闽ICP备11002015号-2

    关注我们

    WeChat QR Code

    微信 Wechat

    Weibo QR Code

    微博 Weibo

    Instagram QR Code

    Instagram

    赞助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