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风暴的距离

C-PLATFORM × 特丽莎 · 卡普梅尔 相关信息特丽莎 · 卡普梅尔2010年以来,她一直在法兰克福国立造型艺术学院威廉•德•雷教授班中自由学习各种艺术形式。她是2015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县青年艺术家奖金的提名获奖者。现在厦门中国欧洲艺术中心进行艺术家驻馆项目,其驻馆项目获得了德国学术基金会的慷慨资助。 www.theresakampmeier.de 特别感谢:中国欧洲艺术中心...

风的颜色

C-PLATFORM 项目简介8月15日上午11时,C-艺术设计平台与无垠酒店合作,以“ 风的颜色 ”为轴心,透过亲子扎染手作和DIY午餐,让父母同孩子一起当回“小小风中探险家”,同他们一起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新鲜食材,动手做一份夏日创意午餐。借由这样一份视觉味觉的双向满足感,再度出发去探索更多潜藏在大自然中的色彩美学,动手制作,让色彩碰撞幻化为亲子间又一次自然与生活的探险之旅。...

夏天的颜色

C-PLATFORM 项目简介从 未想过“扎染”和“夏天的颜色”能有所关联,也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听到有人问 “ 你们觉得夏天是什么颜色?” 这样一个略带俏皮的问题,那时也在心里默默的反应了下,我觉得对我来说应该是冰箱里刚拿出来的汽水,透明的蓝绿色,冰凉的“滋”一下,大口喝下的透彻感。后来也有朋友说她觉得夏天是透明的,任何颜 色变成半透明都会带点夏天的感觉。此次C-艺术设计平台选用较为日常的生活织品,透过扎染,让原本相对平淡的普通织品,同随阳光、温度、时间、空间… …及各种自然与非自然因子的结合,产生千百种意想不到的变化,传统的扎染其绝大部分主要根据设计要求运用捆扎、缝扎等传统技法对织物局部防染,整体图案感 觉也较为拙朴典雅。而随时间变化、主流美学的不断更替,当代扎染较传统扎染而言,图形样式上更为开放,创作形式及染料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同它本身一样也慢 慢的“浸入”现代生活中。扎的方法形式似乎潜藏着成品的图形样式,因而这个过程更多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人对物件的另一种期待感。也就在这样一个午后,没有刺眼的阳光,些许微风,三两知心玩伴,有说有笑的讨论制作,看染料慢慢沁上色,不明确的神秘感,孩子般玩耍后手上难以褪掉的混杂颜色,拆礼物前的紧张与兴奋,和拆开后的惊喜表情,也许这就是所谓夏天的颜色,一份来自夏日的神秘礼物!撰稿/ 一 一...

自我烘焙

C-PLATFORM × “轴”艺术项目 × 劳拉 · 普斯卡 项目信息时间:2015. 05. 31地点:C-PLATFORM 项目简介此次C-艺术设计平台推出的“自我烘焙”沙龙&工作坊,是“轴”艺术项目系列中的第三个活动。本次,芬兰艺术家Laura通过制作芬兰传统面点,切入一个关于自我认识和界定的问题。或许人们常将厨房与女性联系在一起,但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对女性身份的界定依旧是这么单一或刻板的吗?参与者通过制作面点,塑造一个心中女性的形象。或许是你自己,或许是你希望成为的样子。当你的意识传递到行为上,就是向真实的内心迈出了一大步。 见到Laura的时候,我很难不被她一头可爱的卷发吸引,就像头顶飘着一片柔软的云。明亮的笑容带起两个浅浅的酒窝,显得十分俏皮。就是这样一个亲和力爆表的芬兰姑娘,用烘培这种平易近人的方式,邀请我们进入她用心构筑的艺术世界。选择最能代表自己的艺术形式,恰恰符合了她本次活动想要表达的主题——关于自我的认知和界定。在庞大的社会体系内,个体渺小却又至关重要,人类身处于自然与文明相互交融冲撞的大环境内,不曾停止在各种外界干扰下对自我认知的挣扎,不管在意识中还是意识外。恰恰因为意识的存在,让我们在生活的奔忙中也需要停下来思考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何为“我”,我们所认同的“我”和别人眼中判定的“我”,哪一个才趋向真实。Laura用她的理解诠释了自我认知的一种新形式,即外界和内在无明确的界限,我们所能控制的和不能控制的并存,主观和客观并存,这一切共同组成了现在的“我”。她艺术项目也同样出发于她对自己的认知,于是她选择了最能代表自己的符号——女人,烘培就这样顺理成章的浮现,成为了她表达自己的媒介。Bun是一种传统的芬兰糕点,大小形态各异,这种面包本身的概念就充满了它的自由性。这种自由性就体现在即使我们可以照着制作程序按部就班进行,但仍有许多不可控因素不断滋生,这反而成为活动中最有意思的部分。空气,温度,水蒸汽……自然用它的力量控制万物的形状并且无法为人所掌控,即使最后将面包拿出烤箱的那一刻也没办法停止这种随机性,比如在你转身的一瞬间朋友们已经迫不及待的破坏你的成果送进口中,你的作品也就在那一刻偏离了你原本的构想——所以别忘了除了你以外的人对你来说也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不管怎样,这种无法预知的各种可能性的确令人着迷,Laura也在这样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中,坚持选择最自由的节奏去绘制内心的自我肖像,这种对自我追寻的态度感染在场者不自觉的把手中的面团捏成想要的形状,不再受既定思维的影响。活动在浓郁的面包香气中结束,大家忙着拍照留念,部分参与者是第一次烘培,神情中满满的成就感。这次活动之于每一个参与者的意义我们不得而知,也许很多参与者甚至并没有过多思考主题,只是让自己享受这种制作的过程,但寻找自我的过程本身难道不就是一件开心的事吗。撰稿/ 大萌...

人 (person) + 工 (work) = 人工 (artificial)

C-PLATFORM × 金姆 · 沃尔德伦 项目简介作品中的金姆 · 沃尔德伦将自己出口到中国,为工人工作,将自己包装成一个在中国环境中工作的加拿大商品。此举可以理解为:中国产品为西方人节约了时间,而她这么做就是要偿还其中部分的时间。考虑到中国是全球首要出口大国,并凭借其劳动阶层的努力,正以超级大国身份崭露头角,她的项目想法与全球背景下现今各国的权利动态分配有直接关联。这些摄影作品为我们与生产及消费之间的抽象关系提供了一种人类维度。 相关信息金姆 · 沃尔德伦金姆·沃尔德伦出生于蒙特利尔,加拿大 2013年毕业于康考迪亚大学 获硕士学位 2003年毕业于新斯科舍艺术与设计大学获学士学位 摄影作品在国际多个博物馆、画廊及艺术机构展览 2013年加拿大当代艺术大奖赛Pierre-Ayot奖获得者现正在厦门中国欧洲艺术中心(CEAC)进行艺术驻馆项目 特别感谢:中国欧洲艺术中心(CEAC)...

物也是我

C-PLATFORM × 喂空间 项目信息时间:2015. 04. 26 - 05. 17地点:WE Space, Hotel WIND 项目简介展览试图借用“物也是我”这一概念探讨造物行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重拾手的记忆和物的温度。当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微小的空间,采取内省的方式来体察日常之物时,凡俗之物更多地成了人们精神活动的外化。在手工劳动不再是谋生手段与唯一生产方式的语境下,重拾手工与造物别有意义。人们在“日常与生活美学”的名义下,将其对内在精神的表达、思考路径一一映射于这些意造之物中。 此次展览将在无垠酒店喂空间展出2014年度C-PLATFORM工作坊活动参与者们所完成的部分作品。其中包括来自荷兰的策展人、艺术家、设计师阿芙 · 凡 · 艾森主持的“想象无界”工作坊,荷兰设计师卡琳 · 贝特主持的“布做”工作坊及艺术家潘菲菲和杨志飞主持的羊毛毡湿毡工作坊。...

黑色幽默

C-PLATFORM × 刘茵 Q & AQ: C-PLATFORMA: 刘茵 Q:能谈谈你对自己作品的概念吗?A:很多时候我都是先把一些想法实现了出来,这些想法是不断在脑中形成的、无意识的,然后我再审视它们,我发现我的作品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概念,只是不断地发挥我自己的能量,这些古怪的、恶作剧式的东西就是我本身,只是我把自己发挥出来而已。 Q:你的作品中出现的物件多数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你认为日常生活对你的艺术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A:嗯,其实本来我对日常生活并没有那么的敏感,可能是在广州受的影响有关,比如学院传统的艺术教育是没那么注重日常的,后来读研的教育、同学之间的互相作用,还有维他命艺术空间的展览影响等等,开启了关注日常生活的通道,让生活中的材料更加可用。 Q:你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是一种什么状态? 都在想些什么?A:就像在爬山什么的,想的就是怎么把当前的东西做好。 Q:我注意到,你的作品有种“恶作剧式的调侃”,你是如何理解这种关系的?A:嗯,我也注意到自己是那种有点叛逆的人,不大喜欢受管束,不大喜欢做正经事,容易分心,开小差。作品也许正好体现了这些精神吧。 Q:能谈谈最近所做的艺术项目吗?A:我最近的项目是在北京箭厂空间的项目"Publica",这是一个过程式的展览项目,展 期大约两个月,每隔一个星期左右,我就会更替地张贴一张新的绘画到空间里面。画的内容大多是来自公共的报纸杂志的图片,这些图片经过我的重新改装,呈现出 一种新的感觉,里面的人物没有了原来的严肃紧张,变成了可爱的甜美的形象。 相关信息刘茵1984年生于广州,2007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她那些具有黑色幽默感 的绘画及装置作品曾展出于广州观察社、北京泰康空间、柏林IMPORT Projects、罗马Adele C画廊和法国贝桑松Ecole Régionaledes美术学院。她也为广州艺术家独立出版的月度杂志《冯火》做封面创作。 刘茵现工作和生活在北京。(此文字由箭厂空间Arrow Factory提供) 作品按顺序依次为:2007, Boys killing their Mums2007,You cannot be happy everyday2008,海豹,The seal2008,他很满足,就这样结束。He’s content to end like this.2008,朋友,Friends2008,童年,Childhood2009,让它透透气吧,Let it breathe.2009,生胡须的女士,A lady with moustache2009,山顶,Mountaintop2009,现场播报,Live broadcast2010,芭蕾舞者,Ballerina2010,芭蕾舞者,Ballerina2010,芭蕾舞者,Ballerina (此照片由维他命艺术空间提供)2010,芭蕾舞者,Ballerina  (此照片由维他命艺术空间提供)2010,凝视,Gaze2010,凝视,Gaze2011,伤风的雕塑,Acatching cold sculpture2011,伤风的雕塑,Acatching cold sculpture2011,葡萄,Grapes2010,作为平衡木运动员的白雪,Snow White as a...

手工主义

C-PLATFORM × 金姆 · 凡 · 贝克 项目简介C-PLATFORM邀请金姆 · 凡 · 贝克同中国的设计师以羊毛作为设计的主要材料,探讨将亚洲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与时尚产品结合的可能性。从采购原色的优质羊毛和天然的植物染料,到造型设计、羊毛染色,再到包袋制作完成,整个设计制作过程完全由设计师们亲自手工操作完成。金姆 · 凡 · 贝克将文化、时尚、创新的概念交叉于亚洲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之间;她推崇“No Machines By Hand”的理念。她曾多次前往尼泊尔进行传统手工羊毛毡制作工艺的研究,结合自己的创作构想,开发新的设计风格。 相关信息金姆 · 凡 · 贝克出生成长于荷兰,有1/8中国血统。她是荷兰年轻的设计品牌BUDDHI的创始人。作为设计师、策展人、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崇尚者与舞者的她,多次在荷兰劳埃德酒店文化大使馆等重要机构为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设计师策划组织过展览。...

C-PLATFORM × 阿坤 项目信息时间:2015. 01. 17地点:C-PLATFORM报名方式: 扫描二维码关注平台并转发此微信后 截图发至 C 艺术设计平台公众号 名额有限 报满为止报名人数 15人/ 期本工作坊免费参加 项目简介C-PLATFORM邀请高级美术教师廖饰坤一同解读剪纸的艺术,并介绍剪纸在生活和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如北宋的陶瓷,敦煌壁画,裁缝的制衣及民间艺术品走马灯,礼品的包装等中的剪纸元素) 剪纸一直是中国必不可少的传统元素,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其独特的造型、材料、表现形式等,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和文化影子。它的构思方法、构图方式、素材遴选与运用、图形特征及综合艺术形态等方面与当代设计有着诸多内在的共性和关联,利用学习剪纸艺术影射出更多的当代设计的可能性,是本次活动的初衷也是最终的期盼。 相关信息廖饰坤高级美术教师;油画专业;喜欢剪纸、漫画,创作油画、剪纸、漫画千余幅,曾举办个人漫画展,为《浮生六记》配剪纸插图一百七十余幅。...

静止、移动和瞬间

C-PLATFORM × 斯蒂芬妮 · 罗德岛 项目简介斯蒂芬妮的艺术别样之处在于她的唯一主题:房子。她的作品多以雕塑与装置形式呈现,观众参与互动的雕塑作品,不断拓展雕塑艺术与大地艺术、城市艺术以及装置艺术空间形态的外延。 房子斯蒂芬妮所有的作品都是围绕房子这一主题展开。她为什么会选择房子的建筑造型开启她的创作之旅?在她看来,对于包括她在内大部分的现代人,这座房子更像是一种内心的平静、安宁和安全感象征。斯蒂芬妮根据创作情景的需要,简化房子的造型,并用尝试以不同尺寸和材料进行创作。 雕塑空间的外延斯蒂芬妮借用房子的建筑造型探索雕塑与建筑之间的界限。她的房子通常以雕塑的形式呈现,但有时却是雕塑与建筑的结合体。在作品《 保存 》中,进入到空置房子中的观众,变成了作品的一部分,甚至是房子的共同创作者。斯蒂芬妮总是不断寻找相应的环境以拓展雕塑外延的空间;如:一棵树、一片沙滩或是一座城市。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只是一个,乃至是上百个房子与空间联系在一起。在2007朗格奥格(德国)、2008卡特维克(荷兰)和2014厦门(中国),她曾三度创作了《 沙屋 - 项目 》。作品主要传达一种显而易见而又转瞬即逝的概念,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一切都在永恒的变化之中。在退潮的海滩上创作 3000 个沙屋,随着潮汐的变化,在6小时之内全部被潮水淹没,沙滩回到平静如初的样子。在这过程中,与当地人分享创作的短暂存在与感知消失,两者一样重要。在2011年的贡岑豪森(德国)斯蒂芬妮创作了另外一件名为《 490个针织屋,以免我们忘了 》作品中,更进一步地阐释了她创作的理念。她在贡岑豪森的城市广场放置了四百九十个针织屋,以此纪念在贡岑豪森居住过的犹太人,向他们和他们的祖先的生活致敬。这件装置作品强调的是回忆和释怀。她还在每一个针织屋旁放了一个包着金色叶子的鹅卵石。两天后,所有的房子被移走了,但那些鹅卵石会让路人回忆起那些针织屋。当然,鹅卵石上的金色叶子也会随着时间慢慢消失。 相关信息斯蒂芬妮·罗德岛1964年生于德国维森布尔格,现工作和生活于荷兰阿姆斯特丹www.stephanierhode.nl 特别感谢:中国欧洲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