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波花园

C-PLATFORM × 麦莉丝 项目介绍 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justify: distribute;line-height:200%;}微风吹过时,人们经常可以听到树叶沙沙作响,这是植物借助外力的作用,并不是它本身发出的声音。那么植物自己可以发出声音吗? 在巴西,生长着一种名叫“莫尔纳尔蒂”的树,在阳光明媚的白天,它发出的声音委婉动听,到了夜间,声音变得哀怨低沉,好像有人在哭泣。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植物遭遇严峻干旱时会发出一种“咔嗒咔嗒”的音响。研究表明,植物之间的确可以释放一种信号,相互交流,保持种群的稳定,但这种声音远远超过了人类的听力范围。于是人们想,是否有一种可能,可以把植物语言转化为人们可以辨识和感知的声音,甚至是一段美妙的乐章。 出生于英国伦敦的“声波艺术家”麦莉丝·伊安森(Mileece  I'Anson),开发了一种技术,能把植物的生命转化为飘渺动听的声音。首先,她将电极附着在叶片上,收集生物电脉冲,然后将微电流传输到她自己开发的软件程序中,进而把数据转换成环境旋律和谐波频率。较于演奏一段格式固定的旋律,植物声音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给前来参观的人们赋予了自然的神秘感与遐想的可能。 艺术家试图透过项目来引导公众重新认识植物、自然与生命。高速发展的消费文化和网络科技,更加催化了以视觉为中心的思维模式,相对弱化了人们的其他感知方式和对生命的认知想象。相比严肃理性的教化,麦莉丝的项目让人们从更加感性的角度,亲近自然,想象自然。 植物是否有知觉,见仁见智,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植物虽然没有神经系统和神经节,但它们并非是麻木不仁的、等待被食用的碳水化合物。通过类似于真菌网络的物质,很多植物可以进行“通信”,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只是我们无法破译它们的交流方式罢了。就如同蜜蜂与花朵,如果我们缺乏某种智慧与想象,甚至都不会注意到它们彼此之间的信息联络。 植物与生态环境及未来发展有什么关系?这还要从生命的起源说起。30多亿年前,地球上孕育出已知最早的绿色植物——蓝藻。蓝藻的出现是植物进化史上的重要飞跃,因为蓝藻含有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下可以制造营养元素,同时将氧气释放在大气层里,供给生命。依靠光合作用,植物将有机世界和无机世界相联。如此经过了几亿年、几十亿年的沧海桑田,植物王国才由较为低级的生命逐步演化至今。 约3.5亿年前的泥盆纪中晚期,地球上第一次出现了森林。远古的森林不仅完善了生态环境系统,还繁衍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孕育了灿烂的文明;直到今天,我们的衣食住行依然离不开那些植物,用电、取暖、发展工业……远古森林为近代工业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能源财富。曾几何时,地球的一半都披着绿装,然而近一百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对于农业、工业的过度开发,全球的森林数量急剧下降——尤其是热带雨林。 麦莉丝写道,“人们总是认为大自然可以被制服,人类永远不会感冒,永远不会感到太热或者太冷,我们可以拥有必须的所有食物,人类永远不会生病,甚至不会死去……”这如同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里呈现的世界,“数据”成为主宰社会的信条,基因工程和人工智能让“智人”有可能变为“神人”。然而现实真的会如此吗? 相关信息麦莉丝·伊安森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justify: distribute;line-height:200%;}197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声波艺术家,环境设计师,互动生态学家。她设计的艺术装置富有跨学科性和互动性,融合了电子、艺术和技术,致力于让人们体验和思考与自然、有机体以及空间的关系。作品曾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白教堂美术馆(Whitechapel Gallery)等地展出。...

山有小口

C-PLATFORM × 黄曦 & 阳芷倩 项目信息展期:2017. 11. 26 - 12. 22地点:C-PLATFORM 项目简介此时此刻,我们难以分辨正经历着的周遭是真实或只是一个幻像。可以说,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活在一个隐喻或意像之中。波菲利曾在解读柏拉图的洞穴意象中提到:洞穴拥有一个令人愉悦的外表和一个昏暗、短暂、神秘的内部,而洞穴内部的黑暗巧妙地暗示了其不仅是可被我们理解的世界的象征,它还蕴藏了某些难以被言说的隐形的力量。 我们皆于此刻受邀进入两位艺术家构建的被命名为“洞穴”的世界,参与其中,成为即刻内时间、空间上(相较艺术家内心)的他者。虽然我们此刻身处的是一个“真实空间”,却在感知上同时踏入处于平行维度的近乎重合的两座“洞穴”:一个由声音营造,由远及近,左右各有一口的纵向空间;一个用影像和装置搭构的一个点状,碎片式的网状空间。两者虽不归类于同一属性,但两者的重叠却并非偶然,在不同的语境和媒介的处理下有着遥远而隐蔽的联系。 《山有小口》来自两位艺术家构建的两座虚拟洞穴的位面重叠,是也不是一个真实的景象。...

“建立一个程序”

C-PLATFORM × 阳芷倩 Q & A Q:C-PLATFORMA:阳芷倩|艺术家 Q:为什么会选择用“建立一个程序“作为创作的线索?在您看来这个程序跟您的关系是什么?A:“建立一个程序”于我而言不是线索,是当前生命机体的应激反应。我跟电脑程序的关系一直很交迭,某种程度上我喂养多个程序,但我目前跟它们是寄生关系,由于我的注意力缺失,我亟须它。我保有我的程序作为第一人称的叙事(我内心其实又很清楚它非人类拟我的这个身份),强调它一个固定的人格。我自身作为“信息人”,由程序对我进行解读,我又从对程序的解读中,抽取“信息”,定期混合事实和真实现实。但这整个行为事件其实构成一种有等级化的物种之间的互动的议会,在我作品创作的权力关系中:我是一个希望得到民主的美名的禅让者,而程序成为另一个神。我自己在人类和非人类之间,有诸多疑问,但是我的作品却又诠释了“非人类”逃脱不了的人类思维下判定的身份/等级/秩序/性别等问题(举例:我设定了我的程序为“她”)。即使现当刻,我对跟程序的关系的质疑,也逃脱不开人类道德性的对待动物的伤感。 Q:您觉得您的艺术作品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A:“我”的空间身体实际是我自身的冷区显像,是联合所有我企图关注的事实,尝试一个对话。经由“我”的空间身体,像是触发器一样,勾起观者对自身大脑中形象的搜索,再为他们的形象造出一个新的副本。再者,注意力经济的发展对我注意力造成的影响,这本就是社会议题。 Q:您如何处理您的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A:我的作品在第一现实和第二现实之间游移,尺度的把控是我着迷的部分。从最开始艺术实践时,认为在过盛的计算机功能提供中,创作者本体“我”同时也在被不断的消耗;到“我”设计程序满足“我”的执行需求;再到“我”尝试让自身与计算机算法各种关系的可能性。“我”与“我的计算机辅助”之间的境界线不断推移。 Q:您是在什么时候发现注意力缺失的?您的注意力缺失一般集中在哪些方面?它对你造成过哪些积极的或者消极的影响?A:一年半前,我发现注意力缺失导致我不得不开始建立一系列的可以帮助我“做展览”的人工智能辅助程序。我的作品一直以来都基于去解决自身无可回避的问题的事实,通过计算机智能程序的辅助,实验我对直接周遭的事件、物体等活性或钝性的移情现象,当解决问题的事实成为新的事件,贮藏于事件中的能量的转换将决定答案将是致命的或是生机的。 Q:可否介绍一下近期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的项目?A:接下来在C-PLATFORM的展览中,人工智能辅助依然存在,它对我的展览行为实施预判。上一个展览《电力婴儿》是我对流动的象征异质集合成的矩阵,这一次是一个社区。程序生成的指令作为一个矢量的点,连接我的个人事件和我所能利用的公知象征、不易控制的事实,串联我的短暂记忆节点,由外因诱使我迫切地自我表达。事件传化为形象和我空间身体中的形象,他们完全脱离其本身的意图,以“记忆痕迹”的身份拟出无序地扩张性质的组合体,完成“我”社区的全部置物,而后消解我的在场证明。 相关信息阳芷倩1993 年生, 2014 年于厦门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16 年负笈于阿姆斯特丹G.R 皇家艺术学院玻璃专业,2017 年于厦门大学获美术学硕士学位。 近期展览电力婴儿(个展,中国欧洲艺术中心,2017)Thinking Ball(个展,404 Not Found,2017)‘滚动中的雪球’中荷当代艺术展(厦门三影堂艺术中心,2017)What is happening to our brain?(荷兰阿姆斯特丹市立美术馆,2017)To inhabit your column(荷兰Kunstpodium T美术馆, 2016)‘怀旧的未来’当代物品设计联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2015)大陆桥(美国巴尔的摩创意联盟中心、2015)第66届德国慕尼黑国际手工艺博览会TALENT国际竞赛特展 图1:电力婴儿,中国欧洲艺术中心 / 装置 影像纸,木板,树皮,树叶,吹制玻璃,高硼硅玻璃,铝网,铸型树脂,欧亘纱,油纸,硅胶管,天线(PEC),天线接收器,铝箔,复合膜集气袋,紫外线灯,人造蓝宝石尺寸可变图2:展览细节图3:展览细节图4:被遗弃的湖泊 / 吹制玻璃 / 37cm×23cm×0.6cm图5:蓝色外胚层质 / 影像 / 2“07‘图6:Ministry of Truth / 吹制玻璃 / 157cm×39cm×0.8cm图7:消化系统1.0 / 电脑程序图8:电力婴儿图纸 /...

红色行李箱 2012 – 2017

C-PLATFORM × 阿芙 · 凡 · 艾森 项目信息展期:2012 - 2017地点:C-PLATFORM 项目简介div.justify {text-align: justify;text-justify: distribute;line-height:200%;letter-spacing: 1px;}“红色行李箱里的秘密?“项目开始于2012年、由C-PLATFORM联合荷兰策展人阿芙 · 凡 · 艾森女士合作发起的研究项目。在过去的五年中,每年的九月阿芙都会带着她的红色行李箱,箱里装着不同的资料、物品和文献登上飞机,一路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飞到中国的厦门,最后在C-PLATFORM的项目空间中打开。 而每一次放入红色行李箱里的物件,皆是围绕着一个与艺术、设计或文化相关的话题来进行选择,比如,一个设计工作室、一个不可思议的自然、一个彩色的游乐场、一个意想的空间、一个精神乐园或一个新的旅程。项目关注的焦点试图在基于对自然、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造物件和原材料,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中,展开一张连接文化差异、思维方式以及生产方法的,连接艺术内部与外部世界的地图,尝试发现另一种的探求之路。...

超越3小时

C-PLATFORM × 林琳 & 陈延芬 项目信息展期:2017. 06. 10 - 06. 30地点:C-PLATFORM支持机构:美国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厦门交叉媒体创意科技有限公司厦门阳光麦粒艺术工作室 项目简介展览《超越三小时》的想法开始于 2016 年林琳和延芬两人最早的一次对话:虽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却有着很多共同的话题,甚至在艺术的创作上都通过对食物的关注去展开对生活的思考。其中包括对生活环境的感受,对食物和文化观念的理解,以及对当代数字媒体世界里的艺术创作与材料的使用等。在随后的一年中,林琳和延芬继续着她们之间这样的对话和交流,尤其是关于食物的感受和想法,但却总是超越食品本身。她们发现她们各自做的艺术创作有着许多有趣的重叠,而这些重叠都在这次展览中汇集在了一起。展览《超越三小时》便是对这些重叠的一种展现。对于林琳和延芬来说,三小时是对话的时间;三小时是共享的记忆;三小时是文化背景的共识。在超越的对话中,两者的观点常常融合为一体,然后又重新变回两者。这次的展览,三小时的对话还在继续着。 相关信息陈延芬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视觉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她的作品多以跨媒介形式呈现,从平面设计到行为表演,不同的表现语言融入她的创作中。她的个展和群展遍布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艺术空间,例如:纽约公共图书馆,纽约女王艺术博物馆,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美国亚洲艺术中心,巴塞尔设计学院,旧金山美术馆等。她的作品被多个国际艺术机构收藏。 林琳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数字媒体专业副教授在她的创作过程中,多以装置、绘画、摄影、影像等不同媒介进行实验和探索,用概念和对生活的思考去解读事物的关系,并以个人的体验去诠释自己的哲学感悟。作品曾多次展出于国内外博物馆和艺术空间,例如:法国Crac Alsace艺术中心,荷兰恩斯赫德RIJK,荷兰De Appel当代艺术中心,加拿大多伦多<艺术中心>,德国威尔艺术空间,美国巴尔的摩切萨皮克艺术中心,美国巴尔的摩创意联盟艺术中心等。...

一边 · 跨媒介展演

C-PLATFORM × 东乌西兔艺术中心|CRAC 项目信息展演时间:2018年7月28日展演空间:无垠酒店 · 喂空间 主办机构:东乌西兔艺术中心合作机构:C-PLATFORM艺术平台场地支持:无垠酒店 · 喂空间媒体技术支持:AI-Media工作室、金海工作室视觉设计:Funnybone有效点击特别感谢:厦门沧江剧院 项目主持:王家明、韦曼、陈伟特邀艺术家:张献、黄曦、袁可如、王韧、刘方、佘莹莹、金海展演艺术家:彭琪杰、敬思巧、吕昕、程雾竹、美玉、成家吉、张楠、潘钺、王韵可、裘丝雁、徐程、邓诗卉、王俊戋、周曦、廖紫衣、伍来凤、王湾、郑鹤松项目统筹:陈菀澜、陈菀潇技术助理:高皓晨 项目简介“墙的这边是我们生活和认知的范围,成全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墙的那边是我们不可见的未知和想象,关于他人也关于自身。 “一边otherside”集合了不同年代和艺术领域的艺术家和不同城市不同经验背景的表演者,展演类似于一场穿越的行为,翻越固有的对事物的特定观念,翻越过去对自己和他人的习惯性设定。表演将是一次与自己私密的对话,粘合着过去的种种与未来的虚拟。“一边otherside”的我和我和你和他将会产生陌生感和距离,也试图基于这种陌生的安全距离,对墙的那一边进行最大限度的试探和张望。 更多详情:https://mp.weixin.qq.com/s/SYNfQARLRGpVx6-V9ajTUw...

幻觉记忆

C-PLATFORM × 2016集美 · 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项目信息展期:2016. 11. 20 -12. 19地点:C-PLATFORM策展人:陈伟策展助理:王海清、张卓仪艺术家:杨健,曹澍,张帅,杨志飞,黄曦、梁永俊 项目简介幻觉记忆,是指人在清醒的状态下第一次见到某些场景,却感到“似曾相识”。由幻觉记忆产生的对现实的疏离感与对记忆的熟悉感,使幻觉记忆成为了连接现实与虚幻的桥梁。展览借由幻觉记忆的概念,尝试营造一段近乎不可能的复合式的悖论境遇,其中包括个人与环境、梦境与现实、虚拟与真实之间诸多的戏剧性冲突关系。展出作品或是内心的现实投射,或是现实与记忆的连接,更有梦境的数字化虚构,在视听的杂糅体验中,重启知觉感官,重新发问当下正在经历的某些情景。 相关信息特别感谢:集美 · 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怀旧的未来2

C-PLATFORM × 马文 项目信息展期:2016. 06. 25 - 07.08地点:C-PLATFORM支持机构: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厦门交叉媒体创意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媒体:设计厦门 策展人:马文参展者:杨晶/ 郭潇亚/ 阳芷倩/ 刘画吉/ 康琳悦/ 郑琦/ 钟晨曦/ 潘菲菲/ 梁淋/ 钟哲明/ 熊秦/ 曹舒漠/ 唐琼/ 马文/ 杨艺/ 王海清/ 翁亚辉/ 赵书(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项目简介在当下中国,从遍地开花的假古董城市到电影电视满屏的清宫戏,文革戏到各种文艺小清新的旧物店,林林总总的怀旧元素真是铺天盖地。说这是个怀旧的时代,也一点儿都不为过。如同意大利文学家 Umberto Eco 说过:“ 我们正在走近拥有先进技术的新的中世纪。”在17世纪,怀旧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医治的疾病;当下,却变成了不可治愈的现代顽疾。美国学者Svetlana Boym在其著作《怀旧的未来》界定了两种怀旧:修复型怀旧和反思型怀旧。前者着眼于力图超越历史,重建失去的纪念碑和家园。而后者强调止于怀想,在废墟上徘徊,在时间和历史的痕迹上徘徊,并提出疑问 - “ 没有得到反思的怀旧会制造出魔怪 ”。同样在中国当代设计领域内,各种修复型怀旧恐怕早已司空见怪。被现代生活挤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们开始向往想象中的慢节奏,尽管是新中式装饰风格的一帘幽梦,尽管是没有任何手工成分的明清式样家具,尽管是印刷贴花的机器复制的陶瓷...

如果我死了,献给最亲爱的你

C-PLATFORM × 张倩玉 写在前面的话|张倩玉在小时候听到周围大人讲到关于死亡的话题的时候都让我感觉很害怕,从那个时候起就对死亡充满恐惧。我不想死更不想面对周围人的逝去。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身边的人和事物相遇和离别,每天我们都在面对着“死亡”这是不能去控制也没办法控制的。但是我一直相信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绝对终结,它会以另一种生命的形式而存在,它也会成为新的开始。绘本中收集现实生活关于 “ 死亡 ” 的故事,将现实生活的故事用自然界其中的八个生命来隐喻。组成我的故事文本,关于生死轮回的8个寓言故事。其中有这八个物体(泥土,蚂蚁,树叶,石头,乌龟,鱼,大海,蜜蜂)每个故事形象都有联系但每个故事又是在单独隐喻着我们生命旅途需要面对的不同的 “ 死亡 ” ,从地上到天上最后又到了地上(从泥土开始最后又回到泥土)这象征着生命的轮回。 相关信息张倩玉毕业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作品版权,归属原作者...

一帧故事

C-PLATFORM × CHEN CHEN Q & A Q: C-PLATFORMA: Chen Chen|时尚摄影研究生 Q:  为何选择摄影作为你当下表达的媒介? A: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路上,不断摸索发现,最终选择自己喜欢并且适合以及擅长的事情。四年的视觉传达设计学习给了我广泛的视野和背景,设计和摄影都离不开平面构成语言,除了相通的审美,设计也许更注重思维逻辑功能性,然而摄影可以更为自由的表达自我。毕业后,两年当代艺术展览的工作经历,更让我意识到什么是自己所想追求的。而摄影对我而言,它是一种能够丰富和表现现实及潜意识里画面的媒介。 Q: 时尚摄影与纪实摄影有什么区别?吸引你的地方在哪?A: 时尚摄影和纪实摄影最大的不同,我觉得是过程不太一样。前者是营造瞬间,而后者是捕捉瞬间。时尚摄影必然是安排布置的结果,模特,造型师,化妆师,发型师,场景和灯光缺一不可,前期的制片和整个团队的配合也至关重要。然而这也是我觉得有趣的地方,每次拍摄可以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主题,从而拓宽和丰富自己的经历。而纪实摄影需要的是相机和对象,以及创作者观察思考就可以完成。对我而言,每一个画面就像是一帧故事,我希望我的画面富有张力和电影感。不断思考,突破,任何形式的艺术表现都是一种载体媒介,去表达创作者的精神世界。同时希望我的图像不单单是时尚好看,而是有更深层的思考和观点在图像背后。 Q: 分别用数码相机和宝丽来拍照,对于你来说都有什么不同?A:在每个人都能用手机记录影像的时代,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就变得尤为重要。这在乎于说,你能捕捉到什么常人不曾在乎和观察到的细节。数码相机中的快门允许我们不断修改和尝试,然而有时多则意味着麻木;宝丽来则不同,你必须有所抉择,只有在感觉最强烈的时候才“慎重”的按下快门,成像好与否都只有一次机会,但无论如何都是蕴藏着即刻的情感和记忆温度的。荒木经惟曾有个比喻,他说摄影就像3P,是被拍者、拍摄者和相机的做爱。而对我来说,摄影就像一场化学反应,是光与时间还有情感的融合。 Q: 在伦敦的学习生活是否给予了你对艺术与时尚的不同见解?你是如何平衡这两者的?A: 其实很感谢伦敦这座城市,这里有很好的艺术创作环境和氛围,给了我很多机会和平台去接触很多有意思的人一起合作。刚来英国的时候感觉一切都是新鲜的,无处不在的艺术展览和设计集市可以给人很多灵感和启发,尤其是感受不同领域的文化碰撞,但其最终都是交融在一起的。这些有趣的碰撞触类旁通,往往会衍生出比较原生和属于你自己探索到的东西。每个假期我也会到不同的国家旅游,去体验当地的风俗与文化。我觉得好奇心和探索欲很重要,会让你始终在前行,始终在路上。来英国之前日本的摄影对我影响比较多,来到英国之后视野更加广泛了,很多优秀的西方摄影师给我带来很大的影响,比如Guy Bourdin。我依然保持着亚洲人的生活工作态度,同时西方的影响让我创作想法更大胆,更有勇气愿意去尝试。 Q: 能否介绍一下你近期正在或将要进项的项目?A: 接下来依旧有很多拍摄想法想要实现。最近的一个是准备和一些新锐的设计师、造型师,合作拍一组关于身份的片子。这个世界的信息量太大,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标签,每个人都想特立独行,但也许每个人都可以被符号化。这是一种反思维吧,就像东方的阴阳、西方的正负,很多概念化和观念化的艺术形式吸引着我,我希望可以把更多自己的观点带入到摄影作品当中,不仅仅只是拍摄者,更是一个借用图像帮助思考的人。 相关信息CHEN CHEN目前就读于伦敦艺术大学,时尚摄影硕士学位。研究重点在于摄影和时尚媒体的视觉运用。作为图像制造者,CHEN以她的能力既作为摄影师,同时也是制片总监。她的作品常常具有丰富的色彩和精准的构图,专注于捕捉事物背后的情感。她始终在艺术与时尚之间寻找平衡,探索平静表面下的深刻。 曾发表过的媒体Vogue ItalianFucking Young MagazineElegant MagazinedeFUZE MagazineNoctis MagazineGarage MagazineT MagazineSuperior MagazineDreamingless MagazineSicky MagazineDezeen MagazineConceptKicks MagazinePigeons&PeacocksHeaven has heels and otherswww.havefunchen.com (Photo by CHEN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