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的当代舞蹈艺术

C-PLATFORM × 王家明 & 祖伊 Ÿ · 阿利贝尔 Q & A Q:王家明A:祖伊 Ÿ · 阿利贝尔 Q:你是否觉得当代舞属于小众艺术?A:当代舞的能见度和人们对于它的需求与教育是紧密结合的,包括机构是如何运作和如何获取到资金上的支持。德国一直存在传统剧场的形式,这其中包括三种艺术形式:剧场、歌剧和舞蹈。然而舞蹈一直处在比较小众的地位相比较前两种形式而言,这也归结于前面所说的观众需求和资金支持的循环结果。大多数情况,剧院中这些艺术形式会集合成一个芭蕾舞团,但却很少会组建成现代舞团,因为当代舞、编舞、舞团是很难获取资金上的支持而成为一个剧场形式,更多的是以独立的组织或结构存在,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资金的支持,另一部分也是因为当代舞的性质以及它自身延续的审美理念,与传统剧场、结构和机构是相反的。一般情况下,似乎只有一定教育水平的人才会选择去剧场观看作品,如歌剧或芭蕾舞剧。在普遍的教育中,当艺术门类类似音乐、戏剧或美术时,它们往往优先于舞蹈被考虑纳入课程设置中。要去构建和稳固一个艺术形式的能见度,或许可以在早期便开始培育观众。如果只是一次曝光或没有对具体艺术形式进行引导和介绍,对表演方和观众而言,体验和感受艺术作品的欣赏力也会相应的减少。 Q:你认为在与其他舞蹈类型相比较时,当代舞具有什么样的特征?A:当代舞的源头来自于20世纪复杂的发展转折点中。它生根于相互影响的现代舞、表现主义舞蹈和基于技术发展的新身体思维,其关注点在于尊重人类身体、思维和心理的整体性。这样的发展更加强调当代舞的功能性对于人的整体所产生的作用。更加轻松自由的进行舞动,在健康或表演方面更有效的产生作用。而现代舞相较而言,更多倾向于具体的一些形式和风格,当代舞更多考虑到个人的表达,新的形式出现和健康良性的身体思维运作。它没有特定的运动元素词汇,而是自然的存在于舞者、编导的素材创作中,也并不需要将其附属于音乐之中。在作品创作中常出现非线性或非叙事结构,创作者和表演者的身份是交织在一起的,表演者也被视为共同作者。同样的,观众也被视为表演的共同创作者,无论它们是否直接参与到表演中,他们对于作品的感知需要开放的思维和主动的介入,把作品带入“被看”的生活里,去接收其中的信息,与作品共同体验和感受。在那种情况下,具备一定的认知和理解度是需要的,理想的方式是观众能以超越纯粹理性的方式,主动参与到感性的感知中,以身心合一的视角去进行理解和体验。总的来说,去诠释当代舞是每一个人都在追逐的一部分,有多少的人就有多少的释义,那里存在着无数的风格和方式去构成了它的多元性。 Q:在经历了这么多全球一流的院校学习后,能否能浅谈一下你在舞蹈教育中所感受到的关键?A:当我在萨尔茨堡实验舞蹈学院学习时,我感受到了舞蹈的多元化,无论是来自于学校教师的选择、世界舞蹈艺术家、或是我的同学们。他们让我去感受到了艺术形式自身极大的多样性和流动性,这与学院滚动式的教职人员有很大的关联,在保持较高的技术和艺术水平的同时,为我们铺开了开阔的当代发展视角。学校强调成熟与独立艺术家的培养,并基于此建立了每个月的公众展示平台,在那,学生可以在学校的剧院中呈现和展示他们自己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观众们。在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进行交换学习是一次非常棒的机会,体验不同的教育系统,不同舞蹈的方式,使我更加开阔。同时,我获得了研究生的奖学金,使我可以在运动实践方面进行个人进一步的研究。最后在法兰克福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当代舞蹈教育的研究课习中,我与领域里的不同专业人士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同时这也给予了我长远研究和发展实践的平台。 Q:从何时开始注重与不同领域艺术家的合作?你的摄影作品是否也是和舞蹈/表演有关呢?A:从我的儿童到青少年时期,我一直着手于视觉和造型艺术。我也非常喜欢进行小故事的写作,随后,在青少年时期开始进行摄影。虽然舞蹈也同时存在,但是是后来才成为我的主要关注点。从某方面来说,这就像一个自然的连锁反应,一开始我作为一个舞者和编导与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进行合作,包括电影、剧场艺术家和音乐家等形色各异的人。在我的第一个作品中,一群舞者与音乐家进行了非常紧密的合作,这是发生在2002年柏林一个先前是公众游泳池的场地,在那我同时创作了一个装置作品放置在其中的浴室房间,包括照片、雕塑和声音。从那时起,我非常喜欢与剧场艺术家、音乐家和影像艺术家进行合作,也希望能够一直持续并发现其他不同的艺术方式。在2011年我做了我的第一次摄影展览,其中包括过往拍摄的许多舞蹈表演和其他的照片。某方面来说这其实是两个艺术家通过交叉的学科如何互相启发的分享。后来这些展览中的照片也与表演进行了结合,呈现于剧场的户外。超越作为一个舞者和摄影者的体验,去和表演者分享舞动的空间,并通过我的镜头与他们互动,成为两种介质结合共同呈现在舞台上。也可以说,作为表演的一部分,摄影动态成为了舞蹈的一部分。虽然这样的方式我还未具体实现,但已经在我的脑海中存在很久,只是关于时间而已… Q:在何种情况下,你开始关注文化媒体的管理和制作并热衷于舞蹈艺术节的筹划和创办工作?A:我在萨尔茨堡进行舞蹈学习的同时,开始协助学校进行面试的组织包括其他行政工作。在学校的课程中,我们参与到了不同连续的、即时的活动。例如学校一些小活动的组织和艺术节,参与宣传和其他主办的活动等。后来我加入了每年一度的工作坊系列和舞蹈艺术节的组织。因为我喜欢并且希望个人在管理和制作方面对结构和方法有更深的了解,所以我进入了研究生项目的学习。现在,我聚焦在当代舞的现状和能见性中,这也使我能够在我的论文研究中,探讨关于观众培育的可能性和方式。 Q:在你看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表演艺术机构目前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会是什么呢?A:当代表演艺术需要有一个连贯的结构和可能性去进行研究和探索,目的是为了支持艺术家包括他们在进行创作的时期。特别是关于表演艺术,它的过程是作品重要的一部分,它的成果取决于很多因素,它的艺术作品的载体也是人类本身,所以另一种支持也是需要的。资金的支持经常是一个难题,特别是对于那些独立的艺术家。他们在申请资助时会发现自己与机构是处在一个竞争的状态。在项目申请的成本预算中,很少包含全部的花销和资费,这就考虑到无形的个人成本和投入,包括行政费用和所有的风险,相比已经存在的支持实际上会有更多的需求。在很多情况下,艺术家都会从个人的口袋中去支持项目的发生,特别是在那些需要进行巡演、复演的过程中。大多数的自由表演艺术家,拥有不同层次的教育背景,在不同的领域中拥有额外的资质,包括操持不同国家的语言、高水平的训练、创造力和非凡的思维能力、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工作经验等等,即使如此,也常常陷入社会的网罗中。因为他们的专业和形态在某些地方不受承认,因而无法受到雇佣。有许多表演艺术工作者从这一个项目到下一个项目,可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干旱到另一段时间的极端运转。高流动性的需要,可以说他们是现代的游牧民族或流浪者,他们需要有灵活的立场和角色的转变:表演者、教师、编导、导演、讲师、助理、剧作家等等…… Q:能否介绍下最近在中国开展的项目和期待?A:我的研究关注在舞蹈,以及如何让这种舞动的状态能够以一个令人愉快的方式被呈现、发现和感受,带着好奇和玩味,以一种与身心互动的状态去投入和感受周围的一切。我感兴趣的是,人们去寻找对他们个人而言的舞蹈是什么,他们如何去进行探索和触及。在这个想法中,我希望我能提供一些可能的方式,一个入口或一些参考的见解。我们每一个人去构建自己时空旅行的机器,每一个人带着自己的设备和装备,我带来一些空气动力学、建筑结构等等的技巧,也许还有一些线路去进行检测,但每一个人需要设计和构建他们自己的风格,在他们各自的路程与时间中选择各自的速度,飞往他们各自所选择的目的地。 相关信息王家明毕业于法国南特国立音乐学院,后于里昂国立高等音乐学院研读现代舞编导专业。回国后先后成为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建团演员、身体力行工作室编导、北京均然艺术中心联合创办人、北京东乌西兔艺术教育中心创始人,乂表演艺术工作室艺术总监。2010年至2015年间王家明集中编导了多部作品,在与不同领域艺术家进行合作的过程中,逐渐明确其作品创作方式,并着力探究如何与新媒体技术产生新型表演及呈现方式;以及如何通过更改传统观演习惯、消费模式及制作手段,来提出关于表演艺术在当下社会环境中的新问题。代表作品如《相遇下午茶》、《夜奔》Party、《井》、《投`影》、《Chromosome V》、《III》等。祖伊 Ÿ · 阿利贝尔 出生于法国,成⻓于德国。在她毕业于萨尔茨堡实验舞蹈学院之前,一直就读于巴黎和柏林的舞蹈专业。随后她获得了前往纽约大学艺术学院的研究交流机会,并在研究生奖学金的支持下,于纽约及柏林两地进行研读。作为一名自由舞者/表演者,编舞,教育者及制作助理之外,从少年时期它就开始热爱上摄影,如今她的摄影作品与表演和视觉艺术有着紧密的结合,并于德国、荷兰、奥地利等地进行巡回展览。 (图4、8 photos © Zoe Alibert)...

沙滩植物

C-PLATFORM × 玛丽 · 瓦扎妮 & 尼古拉 · 卡黑叶 项目信息展期:2016. 04. 09 - 04. 22地点:C-PLATFORM 项目简介旅行把他们带进历史景观中,试图探究蕴藏在景观中的无常幻象与历史层次之间的关系。他们通过装置和录像的方式解读文化物件和图像,强调艺术史和当下现实的关联。在迹象的找寻中,就艺术、自然和精神遗产提出了一种有别于常规的批判性反思。装置作品“多云”是上海周边风景与其历史的映射。将有关照片、影像、及文化相关物件相提并论,以此探寻这个经济中心近十年来的工业化进程及革新。透过迷幻双眼的图片,探索传统中国艺术精神理想与当今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本次C-艺术设计平台驻地项目中,艺术家玛丽-瓦扎妮和尼古拉-卡黑叶将呈现他们的录像装置作品“沙滩植物”。这个新项目与岛屿的历史相关,尤其是它成为旅游景观之前的阶段。他们通过提供一个诗意与荒谬的图像语境(如一些在海滩上室内观叶植物),重新介入到仿效自然的中国传统景观艺术和去历史痕迹的城市化关系中。 相关信息玛丽·瓦扎妮 & 尼古拉·卡黑叶法国艺术家玛丽-瓦扎妮,出生于1991年,毕业于法国尼斯美术学院纯艺术专业,作品多以综合性装置的形式出现;尼古拉-卡黑叶,生于1981年,毕业于巴黎赛尔吉美术学院的视觉艺术和巴黎第三大学的电影专业,作品多以录像的形式呈现。玛丽-瓦扎妮和尼古拉-卡黑叶的合作开始于2015年,他们的作品曾在De Darat al Funun、RENCONTRES INTERNATIONALES PARIS/ BERLIN/ MADRID等重要国际艺术空间及展览中展出。...

PechaKucha

C-PLATFORM × PechaKucha 项目简介PechaKucha 源自日文,意指:喋喋不休的闲聊。PechaKucha Night 由 Klein Dytham 建筑事务所的合伙人 Astrid Klein 与 Mark Dytham 于 2003 年在日本东京创立,并从建筑设计迅速拓展至整个设计创意领域,风靡全世界。在被称为“全球最大的实体创意社交网络”PechaKucha Night 上,每位特邀讲者通过「20 × 20」的形式上台分享 20 张图片,每张图片 20 秒的分享时限,自动播放直至结束。讲者透过图片在紧凑的时间内传达自己的理念与热情,在这  400 秒里头,没有枯燥乏味的陈述,只有意犹未尽的灵感交流、无限延伸的创意启发。 现在,全球已有超过 113 个国家的 1023 个城市举办 PechaKucha Night,包括纽约、伦敦、东京、上海、阿姆斯特丹、悉尼、旧金山、柏林、北京、香港、台北等城市。厦门在 2016 年获得 PechaKucha 东京总部的授权,正式开始举办 PechaKucha Night Xiamen!...

瞿铮和中国设计中心(伦敦)

C-PLATFORM × 瞿铮 Q & AQ: C-PLATFORMA: 瞿铮 | 中国设计中心  执行董事策展人 Q: 您能简要介绍一下中国设计中心吗? A: 中国设计中心于2013年成立,由一群长期在中英从事设计活动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创建,并在中国和英国建有广泛的专业合作网络,旨在海外设立传播和宣扬中国设计的窗口和平台。与长期在建筑和设计界享有很高声望的英国建筑中心紧密合作,中国设计中心将在伦敦打造一个长期的进行展览、推广、活动和培训的中心。 中国设计中心将展示中国最前沿的设计理念,将宣扬中国设计在建筑、艺术和手工艺、家具、设计产品和材料各个领域的探索和创意,是展示和推广中国的优秀原创设计和自主品牌的国际舞台。在鼓励跨文化的理念、知识和专业交流的同时,中国设计中心也将促进中国与英国和国际的设计合作。 Q: 您是如何看待当代国际文化交流?A: 在当下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语境中,我认为很多新生艺术或是设计理念的产生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和宗教信仰所产生的对话。这个过程会有很多有趣的地方,但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冲突与争论也是无法避免的,所以结果都是不可预知的。不过,也正是这样的过程让当代文化交流变得更有意思。 Q: 在您看来,中英两国的文化机构目前的发展状态如何? A: 我本身是位建筑师,在英国的建筑公司有十年的工作经历。从2013年才开始投入中国设计中心的创立和运营,从两年的策展经历来讲,英国的文化机构更遵从于一个规则,从准备时间,资金,专业度,呈现到最终效果都有一个较为成熟的体系,这是长期发展的结果。而目前中国还处在一个探索和成长阶段,随机性比较大,当然也有策划的非常好的艺术和设计展,但都还处在一个不稳定的状态。 Q: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设计师之间的合作交流目的何在? A: 艺术/设计是个体观念的外化, 虽然有相通之处, 但由于文化和地域的不同, 所产生的艺术/设计理解和表现方式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被理解, 甚至在一个文化宗教体系下,个体作为艺术/设计的生产者才是其生命力的来源。本质上讲不同国家的艺术家/设计师的合作是一个广义宽泛的说法, 选择哪几位艺术家/设计师讨论才是焦点。不同地域、经历、文化下的艺术家在探索同一个话题,一定会形成截然不同的结果,即艺术/设计作品。相信这个合作的过程将会产生多种碰撞,平行的探索会给其过去和当下固有的艺术/设计内容及表达形式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影响。 Q: 您觉得在国际文化交流项目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A: 这个很明显,在文化和教育体系不同的环境下,沟通和理解所遇到的问题是最多的: 1. 语言永远是第一个问题,语言表达会直接影响到交流的效果,包括语气,暗示,玩笑等,好的翻译,对于艺术的理解可以极大的改进这个问题。2. 不同的艺术体系与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涉及到做事的程序和习惯,英国人比较侧重团队合作、讨论及过程的记录,他们注重多方的意见和利益。而中国人相对来说较侧重个人能力,注重结果和领导的意见。 3. 文化不同是一个问题,更是一个机遇。文化碰撞的过程正是跨文化合作的精彩之处。 特别感谢:中国设计中心及瞿铮先生...

衍纸术

C-PLATFORM × 乔西 · 詹金斯 项目简介衍纸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生活艺术,运用卷、捏、拼贴组合等方式来创作精美的艺术设计作品。出现在17世纪的早期欧洲衍纸手工艺多为修女们日常装饰所用,而今正演绎着当代复兴的过程。乔西•詹金斯生活工作在英国利物浦,她专注于衍纸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传承,激发当代概念与衍纸手工艺新生的多样性可能。 “衍纸术”工作坊在动手学习传统衍纸手工艺技术的同时,触发参与者思考如何借用这些工艺创作实验性艺术和设计作品,此次所呈现的即是他们对这一问题的个性化解读。 “衍纸术”艺术展是对传统衍纸手工艺如何与当代艺术设计融合问题的初步探索,展览为观众互动参与、释放创想的提供了契机。 相关信息乔西 · 詹金斯目前生活工作在英国利物浦,主要从事绘画与衍纸的创作、展览和教学,以及公益性的艺术指导工作。2002年,乔西毕业于英国诺维奇艺术学院绘画专业;2008年,乔西加入了衍纸协会,现在担任该协会主席,主要从事传承与推广传统衍纸艺术方面的工作。同时,她还在画廊,博物馆和一些当地机构组织相关的工作坊和衍纸课程;2013年,她的绘画作品 Geograph Collage with Paperclips 获得了Valeria Sykes艺术奖并入选New Lights艺术展。 特别感谢:中国欧洲艺术中心...

藏在背包里的大世界

C-PLATFORM × 宁克 · 布鲁克 项目简介C-PLATFORM邀请荷兰艺术家宁克 · 布鲁克共同发起本期定格动画的工作坊。宁克 · 布鲁克与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合作从事荷兰戏剧院的舞台设计,同时为荷兰电视台的动画进行艺术指导。在工作中受到玩偶的启发,她决定放弃舞台设计的工作,专注于动画电影设计与制作。她认为定格动画这种方式能够更快速的讲故事,并且可以更直接的表达想法。...

第三条岸

C-PLATFORM × 交叉媒体实验室 项目信息展期:2015. 11. 01地点:厦门市思明区鹭江道18号新领荟广场策划指导:潘铭权 杨志飞创作团队:交叉媒体实验室 MEXDIA Lab. + 波研所 项目简介在这里,“第三条岸”不是指某种直接可感的形态,也不是某个已确定了的构想。它在我们的脑海中出现,引起我们的意识反应,又不断地因现实的冲刷而褪去。它处于一种变动的、不连续的、不确定的分形状态,涉及回忆、想像,或另一向度的存在。我们并不简单地生活在现实中,不在场的参照点总是伴随着我们,我们借以在现实中感受、判断、行动。“第三条岸”一直在那里,只是每人所见不同。“第三条岸”一旦具有形式,即失其本来状态,因而是不可呈现的。形式所能呈现的是一些试图拍打岸边的“浪花”。 作品简介交叉媒体实验室(MEXDIA Lab.)本次展览在厦门新领荟广场进行,广场形态有如一个“回声谷”。作品以影像和声音为主要介入手段,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参差映射、错位交织,形成动态拼贴。广场的台阶上,潮水涨起又落下,持续地演绎着关于水的多种抽象形态。高处平台,一只手轻轻地握着一面镜子,镜子形状如同厦门岛地图。镜中,船正从海的另一端驶来,被分开的海水浪花跃动,行程最后定格于落日余晖。另一边,宇航员的面罩正显示在月球表面穿行的情景,一些被封存的旧照片时而出现在月面上。终于,蓝色的地球缓缓升起。地面上,借助一束光,人们可以和自己的影像进行游戏。随后,人和影被延时投射到位于平台的屏风状成像面上。在听觉空间中,似有似无的声响随机跳跃。声音设计运用波形合成,显示一片数字汪洋,通过相位调制,将空间变得广阔,制造错位感,模糊现实与虚拟的边界。观看、聆听、游戏……内容信息作为“时空标签”构成多重的回声关系,借助这些“时空标签”,观众可以展开更多的想像并进行交流。依靠着想像和交流,“第三条岸”才能得以浮现。...

出于蓝

C-PLATFORM × 刘树伟 项目简介出于对蓝色的挚爱,刘树伟探访了云南和贵州仍在做蓝染的当地居民。试图在工业体系之外,去了解蓝染在山水间及其更为原生的状态。结果也确实超乎预料,蓝色和蓝染在云贵地区仍被自发而纯粹地喜爱,并得以留存。更有幸的是,他遇到了乐于分享的劳作者,跟随一起经历了从采蓝、浸蓝等制蓝的全部过程。他不光用温和的影像进行表达和记录,也因为敏锐的察觉和反复的思考实践,对蓝染有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掌握。 蓝染是活着的蓝,关乎灵性。刘树伟希冀带着一种理解和敬畏,用设计和与影像结合的创作,使得蓝染获得更多维度的新鲜生命,并愿意分享给更多爱它的人。靛蓝对气温时间光线等因素非常敏感,鲜活有时,疲倦有时,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它们工作后留下截然不同的蓝。 相关信息刘树伟出生于中国唐山,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巴塞罗那国际摄影节BIPA 2015 finalists 近期主要展览(部分):BREW & BLEND,M50创意园,上海,中国巴塞罗那国际摄影节,GALERIA VALID FOTO BCN , 巴塞罗那, 西班牙一座岛屿的可能性,厦门,中国With JZZP纽约艺术书展,纽约当代美术馆,纽约,美国...

刘树伟和他的摄影

C-PLATFORM × 刘树伟 Q & AQ: C-PLATFORMA: 刘树伟 Q  关于正在进行的‘UNNATURAL’这个系列,你想表达什么?A  参见我的作品陈述,我表达了3部分:1.人将自然不自然化  2.人自发拙略模仿自然. 3.自然的人化,人的不自然化进一步对人类产生的深刻影响。我的拍摄和陈述,在一定程度上也契合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所写到的,特别培育方式使得“他们长大后,会天生厌恶书本和鲜花。这样的条件反射是永久性的。他们一辈子都会远离书本和植物的毒害。” ...

小岛小鸟

C-PLATFORM × 陈伟 项目简介“小岛小鸟”意指一个能与自我精神世界相持衡的空间,一种闲适自在的鲜活状态。在这里的人与物总能在自己的时空里,用各自的方式感知细微的蜕变。 “小岛小鸟”泛概念展,意在探讨个体如何突破当下既有的定义和界限,不断去塑造自我与释放意念,并将一种不确定、片段式、泛概念的思考置入作品的过程。参展的创作人来自不同的背景,作品形式与媒介包括了电子媒介装置、影像、摄影、绘画、独立出版物等。 本展览将呈现和挖掘独立艺术创作人、新锐设计人,关注他们的发展和变化,观察他们的表达曲线,尝试从微观的角度局部呈现“小岛”生态的面貌。 作品简介《乡愁》/ 杨建/ 声音装置/ 2015他通过创作传递的思考大都针对日常现实,这些我们生活其中的看似普通的情境却有着惊人的复杂性。他从中进行组合改造使得事物或事件中蕴含的批判性和自反性的力量得以凸现,由此唤起人们对惯常力的觉知和抵抗。 《无题》/ 杨志飞/ 刺绣/ 2015她感觉外面的世界进入了她的梦境。梦带给她一种不同的表达。比起日常生活,梦境能为想象提供更多空间。梦境中事情发生的方式吸引和激发着我。她认为梦可以揭示一个人最私己和最敏感的方面。她的日常生活,她对外界的感受和她的梦已成为她作品中所呈现的一部分。 《一组画像》/ 潘菲菲/ 绘画/ 2015人与物的关系一直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试图探讨的问题。她自己收藏和用过的物品有着不同的质地和触感,并与自己有着非常亲近和敏感的关系;她利用这些物品通过油墨印刷的方式来创作和呈现一种与之疏离的陌生感的视觉形态,试图在物品、身体、时间、空间之间寻找一种新的联系。 《屏幕一号》/ 伪技术小组(张雨/梁永俊)/ 影像/ 2014影像作为视觉的延伸的同时其本身在被接收的过程中也会使人产生其他的联想,他们试图降低模特作为“人”的部分信息,把其作为屏幕来对待,但最终一切的联想依旧围绕着图像与“人”的关系:影像制造效果与错觉,但身体在作为屏幕的同时其本身所具有的视觉信息,又使得我们在观看的过程中试图在影像与身体之间找到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种有别于日常的屏幕与图像的关系则恰好是他们创作中的兴趣所在。 《无形悬崖》/ 李旭达/ 摄影/ 2015-2015足以粉身碎骨的悬崖,人人都知守住一步之差。而悬崖往往隐于沉思之时,一念之间,黄土中的一抹绿地,潮汐退却留下的残垣,常有千回百转,决策之时 一念之后,往往一往无回。这些藏于人类身边,跟随在思想之后的实地沼泽,隐于无形的躲藏着。虽时不时探出一角显露出本属于我们的悲伤,仍然匿迹潜行。无形的悬崖源于人的念想,沉思之后;带来的是人类的产物,徘徊间不知觉为人类自己堆砌了无形的悬崖并沉浸于此,犹在悬崖峭壁,失足跌落再也无能振拔。 《无题》/ 叶倩甫/影像 绘画/ 2014《无题》是关于对测量的思考的一部分,我们往往会下意识地认为“米、秒、千克”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但你所认为机械客观的单位或者尺度,其实是我们主观赋予物质之上的,我们渴望我们对物质的观察可以是精确而让人放心的——然而就像我们在初中物理课本上所说的一样:测量存在误差。甚至物质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叫做“米”或者“秒”的物质。在《无题》中他尽可能精确地绘画了每一时刻他的影子。 《梦画》/ 郑涵/ 插画/ 2014这系列作品旨在纪录个人的梦境,20岁发现了记录的重要性,生活枯燥无聊,梦境又实在有趣,于是便以最喜欢的绘画方式记录。 《只与我》/ 王倩仪/ 插画/ 2014-2015时而迷茫的自我状态,杂乱的情绪。有时候,很喜欢独自一个人,有时候,又害怕独自一个人。 作者觉得黑是最舒服的颜色 ,也是最自我的颜色。它带着她所有的情绪,变成了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