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之间 & 城市千禧计划

C-PLATFORM × 萨拉 · 梅 · 赫尔曼 & 巴斯 · 劳斯库特 项目信息时间:2014. 12. 27地点:C-PLATFORM 项目简介你我之间萨拉·梅·赫尔曼探索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亲密行为。亲密感,将其分离的因素,以及彼此之间身体接近的必要性。最脆弱和难以捉摸的人际交往似乎通常存在于语言所能掌控的范畴之外。赫尔曼关注的主要是青少年,他们成长的恒定状态,他们成人之前所经历的持续变化和过渡期中转瞬即逝的美,她总是被不可预知的青春期阶段那种强度,脆弱,间或的孤独所深深吸引。 千禧计划巴斯·劳斯库特的作品不断地挑战我们对日常生活中对现实的理解,以及在纪实摄影中对真实表达有限的叙事潜力。他用直观的视角审视现代都市的人类经验。他的实践结合了那些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的概念,其中包括流动性、限制性、戏剧性、社会地理学与大众传媒。 相关信息萨拉 · 梅 · 赫尔曼 1980年生于阿姆斯特丹,毕业于荷兰海牙皇家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获艺术摄影硕士学位; 她的作品在国际上巡回展出,其中包括伦敦国家肖像画廊和图卢兹水塔; 作品由阿姆斯特丹的Kahmann画廊代理。 www.sarahmeiherman.nl巴斯 · 劳斯库特 1979年生于阿姆斯特丹,毕业于荷兰海牙皇家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英国伦敦大学摄影与城市文化硕士学位; 他的作品在国际上巡回展出,曾获多个国际重要摄影奖项。 www.baslosekoot.com 特别鸣谢: 中国欧洲艺术中心...

HEXA桌面系统:几何容纳一切

C-PLATFORM × 陈福荣  Q & AQ: C-PLATFORMA: 陈福荣 | WUU品牌创始人、设计师 Q:为什么特别为桌面绿植设计了一个容器?A:在设计最初,我想要做一个包容性很大的储纳系统,让办公桌面更加整体地呈现。很多人在桌面收纳时,有一套自己的“系统”,但办公绿植始终孤立于这个收纳系统独个存在,我希望能够将绿植同样规整于系统内。后期我还会基于这个系统设计更多有趣、实用的延展性物件,进一步实现它的一体化。 Q:WUU工作室的小伙伴如何使用HEXA?A:WUU的所有产品中,HEXA是最先开始被使用的,因为它太实用了。有一个功能不能不提:它可以放置市面上大部分的手持设备。线状凹槽的HEXA,凹槽深度、放置倾斜度是经过精心调试的,所以即使放置iPad也依然稳定。工作室的小伙伴会在吃饭的时候用它放着手机一边看视频。我自己工作台的电脑旁就有一套HEXA,我按照自己的方式构图摆放,里头装有尺子、便利贴、名片、名片夹、回形针、糖果还有各种规格的笔……HEXA真的很适合整理癖。 Q:HEXA与Light X的短片风格很不一样,为什么?A :Light X沿用了导演新桥平时最擅长的风格与基调,HEXA Video则是更多人一起碰撞出的一次尝试。我很爱听电子乐,在设计这个能无限延展的桌面系统时,脑海里一直出现六角形随着电子节奏猛闪的画面。所以我和新桥决定与厦门的音乐人RH+合作短片,后期又加入设计师YALUTO作为艺术指导,让整个短片延续我最初脑海中那个画面。 相关信息产品拍摄:许晓东工艺拍摄:新桥短片出品:OldfishFilm短片艺术指导:Yaluto Studios短片音乐:RH+ 参与展览:2014 都灵设计周东方展/ 2014 澳门国际设计展HEXA桌面系统的灵感来自于蜂巢结构。WUU在可以无限延伸的六边形中,加入点、线、面的变化,制作出具有收纳功能的简洁几何造型,令HEXA成为可储纳办公桌面大部分物件的开放系统。WUU希望HEXA是一个完整、灵活、有趣的系统,因此将最常见的桌面绿植也纳入HEXA,让整理癖们有更好的桌面体验。未来WUU还将开发更多基于HEXA桌面系统的文具、玩具。 材料工艺选用触感温和、质地坚韧的白蜡木为原材料,以雕刻机床和后期铣床加工成型。成型后每一个HEXA都经过机器打磨,使木料表面质地更加平整。选用德国OSMO天然木蜡油进行手工涂装,长达半天荫干后,再经过手工打磨,重新涂装木蜡油,如此重复3遍,才能得到一个触感良好、木纹清晰、色彩明亮的HEXA。 内容由“WUU 至物” 提供www.wuu.im...

“布”做“布”说

C-PLATFORM × 卡琳 · 贝特 项目简介C-PLATFORM邀请荷兰艺术家卡琳·贝特展开“布”做“布”说工作坊的活动现场,卡琳简单地为来自各行各业的设计爱好者、学生讲述了下如何从原型物体到“布做”新作品的步骤,寥寥数语,并没有高深的理论也不需要精湛的技艺,但强调“你”本身要怎么完成这个过程。形状不一的原型物体被解构成最简单的形状,折面变平面,直线取代圆弧;白布在底衬的帮助下,柔软变笔挺,复制又复制, 最终穿针引线后另一个迥异于原型的新鲜面貌便是“布做”新作品。新成品最终呈现多完美或多糟糕的型并不是卡琳最在意的,她关注的是每个人精神层面的东西,她似乎更希望每个人转而关注自己的内心,“面向内心,与自己对话”。节选/ Emama 相关信息卡琳 · 贝特荷兰艺术家、设计师、教育工作者;她毕业于荷兰里特维尔德艺术学院自由艺术&纺织品艺术设计系和马斯特里赫特大学交互媒体系;长期在欧洲从事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工作坊、展览等文化项目。...

我们比过去更愚蠢吗?

C-PLATFORM × 杨健 项目简介自 2003 年以来,杨健一直在进行录像、装置等多种媒介的探索实践。杨健的关注与眼界因多元广博而异于一般的艺术从业者并形成了作品的多样面貌。透过他丰富精彩的媒介运用表象,我们可以发现他对人之处境的揭示与困境的呈现是一如既往的。他把人们习以为常的、但日复一日在消耗着人的那些事物或者状态,以一种诗性的方式来揭露其存在,有嘲讽、戏谑,但仍然在其中存有同情和关怀。他的作品常常具有幽默的外衣,而内核却是悲剧性的。值得一提的是,杨健的创作实践总是以最低限度的物质化面众,以有节制的审美来抗拒媚俗,这点在今天这个极度虚伪庸俗的世界里尤显得弥足珍贵。 相关信息杨健中国艺术家,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南京。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硕士学位。曾入选荷兰皇家美术学院的国际驻地艺术家项目,并于 2010 年获得荷兰Stichting Niemeijer基金会赞助支持。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的画廊、机构及公立美术馆展出。...

哥德堡变奏

C-PLATFORM × 交叉媒体实验室 项目简介《哥德堡变奏曲》(BWV988),原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晚期的一部键盘作品,本次展览从解构创意的角度出发,以交叉媒体实验室自身作为对象,借哥德堡装置再现了创意的产生过程,用机械、电子和动画共同创作了一曲别样的创意乐章,其过程如机械般精确而复杂。创意流程在屏幕,投影和机械等不同媒介中自由穿插进行,在真实与虚拟中切换自如,最终呈现了一个经由一系列交叉媒质润色后的炫彩结果。整个装置如同一首分为四篇乐章的变奏曲,逻辑与热情并存,偏执与变通并存,冷静与激烈并存。观众在整个作品中既是触发器,也是接收器,同时验证了对象参与对创作的帮助性和必要性。...

故事的形状

C-PLATFORM × 扬斯 · 法伊菲 项目简介扬斯在德国森林中长大,童年中那个地方的记忆、气味、渴望都保留在了他的作品中;动物以及森林本身在他的作品中构成了一个熟悉并且重返的图景。然而,在这些形与 象的背后,隐藏着人与自然之间叙事话语的微妙元素。扬斯的作品常常通过材料的形状和可能性的传达,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的形状”。 相关信息扬斯 · 法伊菲扬斯生活工作于伦敦和阿姆斯特丹。他在荷兰、德国和英国多个艺术设计院校担任顾问和课程教授;他创作的作品曾在国内外重要艺术机构展出;他发起的“玻璃病毒”国际玻璃艺术工作坊实践平台项目,为当代玻璃艺术设计的教育及创作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思考。 特别感谢:中国欧洲艺术中心...

本 · 相

C-PLATFORM × 交叉媒体实验室 项目简介世界范围内,在人本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世俗化和现代化进程,对唯物主义的普及教育和过去唯意志论倾向的经营文化, 对“理性”和 “呈现”的追求愈发被抒写推崇,对“本.相”的思索却往往被忽略。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的哲学、人观、创作都是以对“本.相”的反思和认识作为基础的。 “本”和“相”的差异性乃至对立性是令我们对此感兴趣的主要因素。这种差异首先来自人类身体和理性的局限。从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到康德对“自在之物”和“三大批判”的阐述,再到巴雷特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对理性进行反思,可以看到肉体、经验、知识、人性等诸多限制成为“本”和“相”之间的鸿沟。其次,“本.相”差异性也来自于超越人类身体和理性层面的某些未知力量的干涉。这些未知力量的真实性正如普遍存在于统计模型中的“随机扰动项”,属于隐秘但令人无法忽视的异在元素,也出现在神话体系、科幻寓言、外星想象和宗教文化中。...

我是一座山

C-PLATFORM × 卡特琳 · 克尔夫曼 & 扬斯 · 法伊菲 项目简介本期讲座,卡特琳分享了她的摄影作品的创作理念创作方式以及创作经历。她的作品—摄影作品,视频和设施都从有关摄影概念的角度和社会层面的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来看的,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构筑的行为上的摄像头效果和寻找在公共环境中的社会规范。相机对行为以及在公共环境中的社会规范的影响。她的作品可以以正式等级组成、 结构和时空的经验,针对的立案和调查的社会建设和公共空间中的行为特征。 本期沙龙,扬斯与大家分享了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以及创作经历。“在世界上人们需要用故事描述自己,即使当魔幻的想法消失但是虚构依然存在。把自身与周围的事物联系并置入故事的形态中,世界也就有了自己的形状。”扬斯在自己的书中写到。扬斯在德国森林中长大,童年中那个地方的记忆、气味、渴望都保留在了他的作品中;动物以及森林本身在他的作品中构成了一个熟悉并且重返的图景。然而,在这些形与象的背后,隐藏着人与自然之间叙事话语的微妙元素。扬斯的作品常常通过材料的形状和可能性的传达,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的形状”。 相关信息卡特琳 · 克尔夫曼德国艺术家。扬斯 · 法伊菲荷兰艺术家,生活工作于伦敦和阿姆斯特丹。扬斯在荷兰、德国和英国多个艺术设计院校担任顾问和课程教授;他创作的作品曾在国内外重要艺术机构展出;他发起的“玻璃病毒”国际玻璃艺术工作坊实践平台项目,为当代玻璃艺术设计的教育及创作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思考。 特别感谢:中国欧洲艺术中心...

时间是一种幻觉

C-PLATFORM × 交叉媒体实验室 项目简介19到20世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发表了《时间与自由意志》、《绵延性与时间性》,探讨意识状态和时间的关系;上个世纪,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吉尔·德勒兹从电影、空间、运动的角度去剖析时间;现代电影心理学提出“时间知觉”的概念并围绕其进行相关学术研究。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它为我们探讨人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不同的视野。作为构成创作认知的基本前提,我们在交叉媒体首次创作展中提出“时间是一种幻觉”这一基于时间概念衍生出的文化主题,在本次展览中与大家共同探讨。 古希腊人注重无限循环,以期达到对永恒和不朽的追求。他们认为时间是在本质世界中的永恒运动,是一种引起产生和终结的纯粹物理存在。而从《梨俱吠陀》之类的东方著作中可以看出,运动和变化从来不是古代印度人关心的首要问题,在他们的宇宙观中,时间虽然有意义,却没有力量。在古代中国,关于时间的循环观也一直存在。比如以60年为一甲子、循环不已的干支纪年,还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政治循环观。“循环”实际上是一种时间和历史观念的消解。 在现存的线性世界中,由于14世纪后计时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摆脱自然也可知晓时间信息;19世纪火车时刻表的编撰促使不同地区统一时间的需求空前强烈。工业时代,人工世界的时间体制被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异在的力量。现代人极易被线性时间所绑架,陷于十分矛盾且空虚繁忙的境地。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将视角置于时间消失之后,反观当下的时间为一种非真实的幻觉,尝试在时间经验的捆锁去探知永恒,思索如何超越线性的维度,并获得超越时间维度的经历。...

Hidden

C-PLATFORM × 交叉媒体实验室 项目简介在人的感知无法到达、意识无法认知、理智无法理解,情感缺乏意愿之时,某些信息对我们来说是隐藏的。 隐藏的信息介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对隐藏的信息进行反复地曝光,将使其惰化,对已惰化的信息进行遮蔽,却能有效地激活它,使信息得以显示。这里的“隐藏”和“显示”呈同体异相,表里关系不断相互转化。本次展览,“隐藏”既是我们创作的形式,也是我们想要探讨的内容。...